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劈波斩浪大洋中

记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入列五周年

作者:程秀娟 发布时间:2014-10-30


 

  到现在,蓝明华还清晰记得2009年10月12日那个细雨蒙蒙的日子。那一天,作为二副的蓝明华与几名同事一起从广州抵达上海,迎接“海洋六号”船入列。如今,蓝明华已是“海洋六号”的船长,也是海六的第三任船长。

 

  “海洋六号”是我国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调查船,自2009年10月18日在广州正式入列至今,已整五年。五年里,它载着一批又一批海洋地质工作者,走向深海大洋,探寻深海奥秘……

 

  不断改进完善,让人叹服的工作、生活环境

 

  无论是在关岛还是夏威夷,每次靠港进行补给的时候,“海洋六号”总会迎来当地华侨以及其他居民、机构人员的参观。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能够近距离了解中国难得的机会。

 

  一位原籍广东的夏威夷华侨说:“来到‘海洋六号’就像回到了广东,看着‘海洋六号’这么完美,我很骄傲。”

 

  走在“海洋六号”船上,干净的环境、礼貌的船员、完善的工作生活设施都会让人叹服。不了解海洋调查工作的人,会惊叹“这里还有桑拿房”、“船上能上微信”;了解海洋调查工作的人,更会对后甲板上配套的各种调查设备赞叹不已。

 

  据介绍,“海洋六号”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全回转舵桨、动力定位等先进技术及设备,作业区分为地质调查、地震调查、声学设备换能器等三个区域,配置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地球物理调查系统、地质取样系统、深海水下遥控探测系统(ROV)系统和水文调查等世界先进设备及相应的实验室,能满足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调查要求,可开展极地夏季轻度冰区航行和综合调查能力。同时,“海洋六号”还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减或更换其他有关的设备。

 

  这与“海洋六号”最初的建造目标有着很大关系。2002年12月,为了提高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水平,国家批准设立《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研究》项目,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建造项目也随之得以启动。这是近30年来,地质调查部门唯一建造的海洋地质调查船。2003年2月,国土资源部专门成立“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建造项目领导小组”,并确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建造任务。

 

  新船交付使用后,往往要经过两年左右的磨合期。这期间,大家群策群力像装修自家的房子一样,一点点改进不足,营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蓝明华指着后甲板上起重机A架手臂上那不起眼的圆环说,“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逐渐增加的。回收取样平台时,为了稳住取样平台、保护样品,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人力用缆绳从左右两侧分别牵扯缆绳以保持取样平台平衡。如果光靠人力,不仅费劲而且容易受损。有了圆环,就能让大家借力省力,还能保护大家的安全。”

 

  共成长的人才梯队,让科考队伍更富有战斗力

 

  与“海洋六号”一起成长的是“海六人”。“海洋六号”入列五年来,执行了数十个航次的专项调查任务和四个航次的远洋科考任务,也锻炼了一支年轻却富有战斗力的科考队伍。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足35岁。

 

  在传、帮、带的作用下,一批“80后”、“90后”驾驶员,正熟练掌握航海技能,驾驶“海洋六号”行驶在浩淼的太平洋上。大洋32航次科考任务的胜利收官,是这几名驾驶员能力的最好证明。

 

  在轮机部,被年轻的机工和调查队员亲切称为“大师”的电机员郑正大,熟练排除了多次动力故障。在实践的课堂中,一起工作的年轻机工已经“快出师了”。

 

  科考力量更是大变样。2011年,“海洋六号”首次执行大洋科考任务,也是广海局大洋科考工作时隔8年后再次启动。刘方兰时任船上的技术负责。“那时,没有什么有经验的人才,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们大都参加工作没多久,有的上船也没有几次。压力,可想而知。”

 

  一面招揽人才,一面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培养。通过“手把手”的传、帮、带,带出了一批学历高、基础扎实的工程技术人员。1983年出生的于彦江就是其中的一员。2011年,浅钻设备首次在“海洋六号”应用。于彦江作为广海局代表全程跟踪浅钻设备的应用过程。稳重、好学的他抓住机会,从随船科研单位技术员那了解了浅钻技术。2013年,在没有原研发单位技术支撑的情况下,于彦江已能独立带领队伍完成浅钻设备的调查应用。五年来,一年一个台阶,于彦江已从普通工作人员、组长、调查部部门长、技术负责到如今的首席科学家助理,成了很多人学习的榜样。

 

  同样快速成长的还有姚会强。博士毕业的他,这几年来已从当初的样品管理员成长为如今的首席科学家助理。王俊珠、李琦则因为优秀的管理能力,成为“海洋六号”青年突击队的队长,在大洋科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毕业的胡波则在光纤设备上有他的独特优势……与他们一样,与“海洋六号”一起成长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有的已经成为海洋调查中独挡一面的重要技术骨干。

 

  “现在我们已经有一定的科考人才积累,形成了梯队,无论哪个位置都有多个人员可以轮换。”说到这里,刘方兰很是欣慰。

 

  有章可循的工作机制,让每一位科考队员迅速融入

 

  大洋科考,每个航段因为调查任务的不同而会轮换调查人员。但无论是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还是来自其他兄弟单位,只要来到“海洋六号”,科考人员都能快速融入调查工作中。

 

  “根据几年来积累的经验,‘海洋六号’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生活起居到调查作业,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这样,第一次来到‘海洋六号’的人就能照章办事。”刘方兰介绍道。在组织管理上,“海洋六号”采用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为大洋科考提供组织保证,并开创先河采用“两会”管理模式:即临时党委扩大会议和后甲板作业班组长碰头会,及时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大洋科考顺利开展。

 

  在今年的大洋32航次第3航段中,大型生物观测与诱捕系统首次在“海洋六号”应用,但缺少一套底座沉重体。这可愁坏了随船的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科研人员霍颖异。当天的临时党委会上,该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刘方兰得知该情况后,明确指示:兄弟单位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大家动手做一个。会后,首席科学家首席助理盛堰带领大家开动脑筋,开始了自制底座方案设计和讨论,第二天就完成了底座沉重体的加工制作。几天后,大型生物观测与诱捕系统成功回收!原本担忧发愁的霍颖异笑开了怀。

 

  这样的故事,在“海洋六号”经常上演。许多问题都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迎刃而解。也正是这样的氛围,吸引了更多的人、更多新设备来到“海洋六号”进行试验。国家“863”计划项目、大洋专项等支撑的大型海洋调查研制设备,如深海浅钻、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4500米级ROV、声学深拖、6000米无人无缆机器人、30米超长保温保压取芯器、海底原位静力触探系统等等10余套新设备,以“海洋六号”为试验平台进行了应用前的检验和调试,并最终投入海洋地质调查中进行应用。

 

  以人为本的“海六”文化,让大洋科考生活变得从容

 

  作为我国第一条综合科学考察船,“海洋六号”船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国际上,出海人员每三个月要强制轮换一次。但囿于人才缺乏的原因,这样的轮换在“海洋六号”船难以实现。“海洋六号”的船员们很多人一年出海时间达200多天。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丰富的文化业余生活,成了出航期间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乒乓球、踢毽子、跑步等都成了休班时的热门娱乐活动。停船时期的钓鱼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休闲活动。已连续四年全程参与执行大洋航次科考任务的吴诚强,更是总结出“海洋六号”的生活法宝——“工作上,以苦为乐;生活上,营造诗意与浪漫;人际上,以和为贵”。

 

  “先进的、现代的、与国际接轨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不能简单地复制国内的工作方式。在5年来的探索中,‘海洋六号’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海六’文化。这些休闲娱乐活动,是很好的润滑剂,缩短大家的心理时间,让漫长的大洋科考生活变得从容。”刘方兰说。船长蓝明华四年来一天不落参加大洋科考。他说,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学管理、大胆创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洋六号”精神,凝聚了人心,也提高了战斗力。

 

  也许,正是这样的氛围、这样的人,让“海洋六号”科考硕果累累:先后承担国家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专项、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专项调查任务,连续四年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大洋科考任务。其中,两次为我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5000米、7000米海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警戒护航,为“蛟龙号”深潜试验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出色完成了4500米海马号ROV海上试验,为其后续实际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6000米级无人无缆深潜器(AUV)“潜龙一号”连续四次搭载海六进行试验并获得成功,并首次应用于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另外,实现中国科学家首次对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地形地貌精细测量……

 

  海洋是国家综合实力和高科技的竞技场。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海洋六号”作为我国第一艘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调查船,在认知海洋、探索海洋的过程中,责无旁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