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曾经,从踏上船的那一刻起,就是远航的人与亲人音讯隔绝的别离;曾经,他们只能在靠泊港口的时候,给家人写封家书报平安。而今,“海洋六号”有了升级的卫星通信指挥系统

“海洋六号”,和祖国不再遥远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维 发布时间:2013-11-19
    “海洋六号”回家了。在手机接收到信号的那一刻,大家纷纷跑到甲板上,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给亲人,给朋友。是呀,尽管船上有网络可以给家人发邮件,有电话可以和家人诉衷肠,可是思念,永远深如太平洋。

  在出发到“海洋六号”前,来过“海洋六号”的同事就给记者“打预防针”:几十天的大洋生活几乎与世隔绝,每天只能在两个时间点收发一封大小不超过20K的邮件,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听不到孩子的牙牙学语,听不到伴侣的深情叮咛,不知道天下大事,也无从知晓时下最潮的词汇。

  一个相对封闭、但因为封闭也格外温暖的世界,这是记者对“海洋六号”先入为主的观念。

  然而在刚刚抵达夏威夷机场,记者就发现,情况在悄悄发生变化。在机场,记者接到一个显示为广州市的电话,接通后却是身在“海洋六号”的首席科学家刘方兰。

  原来就在记者登船前不久,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升级了科考船的通信设施,旗下有三艘船舶开通了卫星通信指挥系统。有了这个系统,只要在有卫星信号的地方,船上的科考队员就能够自如、方便地上网、打电话。更妙的是,从渺无人烟的大洋上给万里之遥的亲人打电话,只需花费国内长途电话的费用。“相当于把我们在广州办公室的电话搬到了船上。”刘方兰说。

  在驾驶台,有一部电话专门提供给队员们使用,可用于公事,也可用于私事。“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我们有条件也有责任为科考队员们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我们中很多人出海就是160天,谁不想家,谁不想和家里人说上几句话?”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动情地说。

  受目前条件限制,因私电话每次只能打5分钟,网络也还未能向全船开放。可是,这些可爱的科考队员们,觉得很知足。

  “这是救命的稻草啊!”王俊珠说,6月份他刚刚结婚,之后就出海了,“我和我老婆在邮件里有时候沟通不畅,会吵起来,打电话虽然只有5分钟,可能把事情说清楚。”

  李珂良那天给奶奶打了电话。奶奶快80岁了,并不清楚他工作的情况,一如既往地唠叨着,赶紧找个女朋友吧。听到奶奶的唠叨,第一年出海的李珂良觉得,好像离家也没有那么远。

  王军校是船上的大厨,是老海员了。多年出海,他和妻子早适应了这样聚少离多的生活。“平时我们也不怎么发邮件,我都没有带电脑上船。”他说,虽然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别离,但是现在能和家里人打电话了,“还是很高兴”。

  的确,对于很多老海员来说,电话带来的兴奋感似乎并不强烈,大副管鹏虽然是“80后”,却是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出海,对他而言,电话带来的似乎只是“小激动、小兴奋”。可再谈下去,他的话就多了起来:“感觉和家里距离近了点儿。至少,平时沟通时间多了很多,间隔时间也短了。邮件和电话还是有差别的,邮件是平面的东西,电话是立体的,还可以听到家人的声音。”

  是啊,这些大洋上的男人们,被海风吹着,被巨浪颠着,他们的感情似乎和外表一样粗犷,其实内心深处,比他们自己认为的更加细腻深沉。

  这份细腻,让他们有时候会畏惧打电话。“这是一种逃避。”于彦江无奈地说,“万一家里有事情,我们在海上也回不去,知道了反而影响工作。”邮件里可以隐瞒的事,在电话里难以隐瞒。这种担忧、痛楚和无奈,不身处其中,绝难体会。

  但不管怎样,郭斌斌提到电话就兴高采烈。“能和爸妈说话啊,他们不会上网。”这个第一年出大洋的“90后”科考队员,因为远离父母而更加体会到父母的爱。

  除了电话,上网也更加便捷。内网上,当天的时政要闻、体育新闻、娱乐八卦,样样不缺。这是船长蓝明华每天都从外网上下载后贴过来的。记者感觉,似乎,和以往的生活并没有脱节,和亲人的距离没那么遥远。

  听老船员们说,曾经,他们只能在靠泊港口时,给家人写封家书报平安,甚至只要出海就是和家人几个月音讯隔绝的分离。今天,一切都在悄然改变,“我的愿望是再过几年,船上的兄弟们都能不受限制地上网、打电话。”蓝明华说,他相信这一天不久以后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