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神秘的科考船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毛亚美 林洁 陈惠玲 发布时间:2013-11-12





  “儿子,我回来啦!”11月5日晚上,船长蓝明华向家里打去了回到广东后的第一个电话。此时,“海洋六号”正在慢慢靠近东莞麻涌码头。

  这里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专用码头。163天前,科考船“海洋六号”从这里出发,穿过浩瀚的太平洋,执行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学考察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大洋航段的任务。

  “海洋六号”归来的当天,记者登船专访船长蓝明华。

  ■资深的“菜鸟船长”

  35岁的蓝明华是广东客家人:地道的梅州口音,身材高挑精瘦。由于常年在海上风吹日晒,皮肤结实而黝黑。

  这是蓝明华第一次以船长身份出现在“海洋六号”上。

  羊城晚报:听说从2011年起,你就一直在“海洋六号”上工作?

  蓝明华:对,这是“海洋六号”第三年执行大洋科考任务,前两年我都是大副。去年刚拿到了船长证,正好赶上今年的任务,所以我一直跟别人说,我其实是个菜鸟船长。

  其实,我2002年从海洋船舶驾驶专业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到今年已经整整11年了。海洋地质调查局下属的几艘科考船我都工作过。一开始是“探宝号”,然后是“海洋四号”和“奋斗五号”,现在是“海洋六号”。

  羊城晚报:第一次当船长,什么感受?

  蓝明华:作为安全责任第一人,船长承受的压力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海上作业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价值几个亿的考察船加上全船60多人的生命都在你的手上,这个工作是很重要的。而且作为科考船船长,既要保证航行安全,同时要配合完成科考任务,出了状况,科考成果也会打水漂。

  ■科考船上的“定海神针”

  就在蓝明华到达关岛与伙伴们会合之后,7月3日,接收完最后一批补给物资的“海洋六号”离港开始了我国远洋科考史首个地质调查航段(CGS航段)的考察。

  羊城晚报:这次考察是否顺利?

  蓝明华:该航段从关岛到夏威夷,2000多海里,差不多是从广东到北京的距离。科考船常会在某个固定的小区域内长时间作业,任务都在指定区域内,但时间只有20天,所以只能前进,不能回头重来,必须要保证成功率。当时海况很差。据现场观测,海况最差时的风力达5-6级,阵风7级。整个作业过程仅有5天海况低于2米浪,最大的浪高已经超过了4米。

  羊城晚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蓝明华:我们充分利用“海洋六号”的优势——动力定位系统,通过可以360°自动旋转的螺旋桨推进器和二部艏侧推,保证船只牢牢固定在指定地点,保持船体的平稳,有利于安全顺利地开展多样化的取样作业。这也是“海洋六号”最先进、最有特色的地方。

  ■为“潜龙一号”保驾护航

  对“海洋六号”来说,完成“潜龙一号”的首次大洋试验性应用工作是本次科考的重头戏。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水下无人无缆潜器(AUV),“潜龙一号”在东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矿区5000多米海域下潜7次,水下工作近30小时,成为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羊城晚报:听说每次布放和回收“潜龙一号”时,你都到驾驶台亲自指挥?

  蓝明华:“潜龙一号”比“蛟龙号”和“海龙号”的技术含量更高,操作更难。“潜龙一号”还属于试验阶段,所以一定要保障安全下水和回收,这对船舶的驾驶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时海况一直不太好,所以一定要船长亲自操作指挥。

  羊城晚报:“潜龙一号”一共下潜了七次,有没有遇到困难?

  蓝明华:第一次就遇到了问题。那天上午8点左右我们把“潜龙一号”放下去。9点左右,三副就报告“潜龙一号”自己浮上来了,需要马上回收。当时海上风力将近5级,整个船体都在摇晃,一直靠不上去。我也是第一次在这么差的海况下操作,没有经验,为了稳妥起见,就把船开慢些,一点一点靠近它。按照正常的情况,回收过程不需要一个小时,但那天我们一直到11点才把“潜龙一号”收上来。

  羊城晚报:最紧张的时候是什么情况?

  蓝明华:最要命的是在晚上回收AUV,第一次就很紧张。先是担心信号灯失灵,如果没有灯,无疑是大海捞针,所以心里真的很着急、很恐慌。前方隔一段时间就向驾驶室通报“潜龙一号”的方位,然后我们就开始根据信号搜寻。当时除了值班人员,船上所有的人都出动了,有的爬到瞭望塔看,有的在船头用望远镜望。

  等到发现了“潜龙一号”,怎么捞起来也是问题。那天的海况也很差,四级风的样子,而且由于前后方没沟通好,指挥有些失误,出现了状况。在船体快要靠近“潜龙一号”的时候,前方的工作人员正在使劲向上拉绳子,我们则将船推进迅速靠近它,这时“潜龙一号”很快跑到了船边,眼看要撞上去了,我们马上把船移开,它猛地一下从船的侧面刮了过去。通过第一次晚上作业,我们总结经验,接下来的几次就得心应手了,能够回收得又快又稳。

  ■太平洋上的“课堂”

  10月19日上午,正在太平洋航行的“海洋六号”执行了一项特殊的任务:通过卫星网络,为远在万里之外的100多名广州中学生上一堂海洋科普课。从船员化身老师,蓝明华和他的伙伴们着实花了一番心思。

  羊城晚报:是怎么“备课”的?

  蓝明华:从7月中旬开始,就开始根据讲课的主题准备课件。但仍然闹了很多笑话。虽然我们对这些知识已经很熟悉了,但是要像老师一样讲得轻松自如,真的很困难。我第一次试讲时就暴露了很多问题:不停地挠胳膊,也没有盯着摄像头,而且讲着讲着就卡壳了……状况百出。

  我们还有一个现场导演,每次开始和结束的时候,他要下达指令,就像电影导演一样喊“卡”。船上没什么道具,他随手拿了一只苍蝇拍上下一挥,样子很滑稽。

  开课前还有一个状况。我们租用的卫星信号只能覆盖一个特定的区域,之前两次试讲的地点都是在东太平洋,但上课时船在中太平洋,正好是卫星信号的边缘。我们不确定到底有没有信号,最后是将船开到信号比较好的地方才正式开课。

  可能是准备得比较充分吧,等到正式开讲的时候,我们就不那么紧张了,虽然把稿子放在旁边,但只是一个心理安慰,实际上并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