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海底大电影拍摄34小时

——记首次海底摄像作业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郭斌斌 发布时间:2016-08-09

经过9天在太平洋调查区的多波束测线作业,“海洋六号”船初步掌握了调查区海底地形。为进一步了解海底环境资源概况,北京时间7月27日12时,“海洋六号”派遣深海摄像系统潜入这片幽暗的水世界。

此次使用的设备为第五代海底摄像系统,支持高清视频传输及闪光照相,由铠装光纤缆提供动力和通讯,水下照明灯亮度可调等功能。

大电影由首席科学家及3位助理操刀,每天分三班拍摄。每班配有两名绞车操控手,负责掌控机位;两名地质专业人员进行地质描述,前者以视频方式记录测线范围内的海底状态,后者则在关键区域进行小范围的高清照相。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船舶沿测线缓缓前进,绞车操控手需要根据地形变化将水下拖体时刻保持在离海底2~3米范围内,实现约每小时3公里的贴地飞行。但当地形变化较快或船速突变时,摄像系统免不了与海底发生亲密接触。14时30分,摄像系统就经历了“初吻”,镜头上立马就糊满了泥。经过海水的一番冲刷后,镜头里的海底世界逐渐豁然开朗。“要是能给它配一个雨刷就好了。”一旁的于宗泽与张旭讨论道。

摄像操控室里,我们都围着巨型屏幕,跟随高清摄像机在海底贴地飞行。

随着镜头推进,可以看到不时有白色尘埃飘落到这深海世界,那可能是上层海洋的生物碎屑经过多级分解的产物,也可能是被大气和水流运送至此的陆地尘埃。它们在此停靠片刻,随后便加入到漫长的地质演化进程。

过了荒漠区,生物逐渐多了起来,白色小虾、栉水母、紫色怪鱼、海星等陆续出镜。当然,还有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无数种细菌正从海底底部渗出来。镜头下,这些奇怪的生物大都体型小巧,如肥皂泡一样脆弱,若隐若现,幽灵一般在镜头下游过。拍摄过程中,还随处可见横七竖八的长条坑道以及蚊香状的生物遗迹,兴许是海底生物怕我们太过单调,特意留下的谜题。

整个拍摄过程,大家都怀着一颗19世纪新大陆探险者的心,生怕错过任何关于这片海底秘密的新发现。从头到尾,没有人离开。直至7月28日2时,深海摄像结束海底漫步,回归“海洋六号”。

本次“海底电影”拍摄过程,长达34小时,共完成90公里测量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