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科考活动 > 工作日志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艾青《盼望》
7月12日早上9点,船底传来了一阵铁链的喧哗,我还来不及寻找诗里的白浪花,年轻的大胡子部门长于宗泽已经把我拉到仪器房准备岗前培训。之后没多久,“海洋六号”离开了珠江口避风锚地,开始劈波斩浪,一路向太平洋挺进。到了7月15日,“海洋六号”已经航行到了菲律宾海中部。在走航途中,科考队员们也抓紧时间操练兵马,力求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给大洋生活加点“味道”
7月13日,“海洋六号”正随着海浪的起伏一路欢腾东进,而我开始出现些许不适,一整天都没精神。午饭时分,我勉强打了些饭菜,却难以下咽。这时,于立分拿了桶腌制的辣椒过来。虽说作为一个福建人,生活中本没有太多辣椒的位置,但海上生活久了,嘴里难免寡淡无味。我立马夹了些到碗里,与煎好的马鲛鱼一起下肚,嘴里立刻多了些精彩,勾起了我与妻子在泰国度蜜月时吃辣鱼的回忆。
细问于立分,方知这腌制辣椒乃“禁酒令”的产物。话说这于立分乃后甲板一好手,以前下班后总喜欢呼朋唤友、小酌几杯,解解一天的疲乏,如此才好度过漫长的大洋生活。而今年为加强海上调查安全,单位下了“禁酒令”。酒水下架,生活还得继续。为了给这大洋添点滋味,于立分拿出往年泡药酒的桶,叫上罗红波和唐燕飞,一起干起了腌辣椒的行当,这才有了大家现在的口福。
不得不佩服这些人,多年的出海经历,不仅打磨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也让他们掌握了在枯燥单调的海上创造乐趣的本领。他们善于用捕大鱼的网子考量苦闷,用选面粉的筛子捕捉幸福。最后,平淡无奇的生活硬是被修饰成展油活水的灿烂,苦闷、风雨也抖成了包袱,化腐朽为神奇。
海上大讲堂从我国南海讲起
7月14日下午,2016年度“海六大讲堂”准时开讲。应大家的要求,首席科学家刘方兰教授以“我们的南海”为题做了首期讲座。
讲座上,刘方兰引经据典,深刻解读最近甚嚣尘上的所谓南海仲裁案的真实面目,通过现场画图,带领大家学习内水、领海和毗邻区等专业名词,描绘南海资源的分布,列数海上国际合作,展示南海岛礁建设新貌,彰显如今国力,振奋人心。刘首席从自己深耕南海20多年的考察经历,讲到中国所处南海形势的发展,呼吁年青人员应抓住契机,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努力。
时隔两天,首席科学家助理杨永又以“情系深深太平洋”为题,带我们重温了太平洋深海资源调查历程。从1986年海洋四号执行HY4-861航次算起,今年刚好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参加太平洋调查30周年。19个航次,近65万公里航程,历时2600多天,1250人次参与,这些数字承载了几代人的光荣与使命。往昔可贵,今朝难得。2011年,“海洋六号”接过太平洋科考大旗,续写辉煌。
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和安全作业
7月12日,首席科学家专业助理杨永组织了作业前的第一课——专业技能培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设备操作、班报记录、样品管理及描述等。由于海上调查的特殊性,科考人员配置极为精简,每个调查队员在完成自己负责专业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参与综合值班,所以专业技能培训尤为重要。
7月13日晚上,首席科学家生产助理胡波组织了岗前第二课——调查部作业安全综合培训,培训共涵盖仪器房值班、后甲板作业、用电安全、危化品使用、特种作业设备操作以及危险作业六个方面。初挑大梁的胡助理年纪轻轻,培训教育却能面面俱到,不免让人叹服于“海洋六号”人才辈出。
夕阳下去了,海鸟停止了呼唤,鱼儿不再戏水欢腾,一切归于沉寂,唯独我们的船在破浪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