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号”码头避险记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陈惠玲
发布时间:2016-06-21
临近年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5艘调查船迎来了海上生产大忙季节。已完成多个航次任务,刚回到码头休整备航,准备执行今年大洋南极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船,却意外地遭遇了一场由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重大险情。眼看着,两艘失控船即将撞上“海洋六号”,危急关头,训练有素的“海洋六号”人沉着应对,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
记者日前采访了这场危机的经历者——“海洋六号”船船长蓝明华,听他讲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6月的广州,天气变幻莫测,强对流天气频发。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烈日炎炎,转眼间,却已乌云翻滚,狂风暴雨。
6月4日这天,“海洋六号”船停靠在海洋地质码头上,正在安装新更换的救生艇,一派忙碌景象。
中午13时,忽然变天了,一时间,乌云密布,天色顿暗,宛如黄昏。黑压压的暴雨瞬间如排山倒海,从西向东迅疾推进。码头风雨大作,暴雨如注,能见度不足百米,瞬时风速超过10级。靠泊在码头、几千吨重的“海洋六号”船,也明显有些晃动。
作为一船之长,蓝明华深知责任如山。他丝毫不敢松懈,立即来到驾驶台值守,瞭望、留意着船舶周边的动态。
忽然,透过玻璃窗,蓝明华看到船尾方向有条船正在靠近,形迹可疑。“这种天气不太可能进行装吊作业!不会是失控船吧?”他下意识打开视频监控系统,调取船尾方向摄像头,放大镜头详细查看。果然,一艘浮吊船,旁边还有一条货船,靠在一起,眼看着就要向“海洋六号”压过来!
情况紧急!蓝明华打开广播,呼叫值班驾驶员三副王征亮和2名水手立刻到船尾核实,同时通知机舱立即启动汽笛供气阀、备车,进入紧张工作状态,随时做好离泊准备。接着,他打开了甚高频对讲机,向广州交管中心报告:“东江口附近两船失控,正在压向停靠在海洋地质码头的‘海洋六号’船。”交管中心指示,让“海洋六号”和浮吊船联系,协商得当措施进行避碰。
此时,雨越下越大,狂风中,雨夹杂着雾,江面能见度已不足50米,甚高频对讲机中,不时传来过往船舶之间协商紧急避让的通话,险情重重。
“海洋六号”反复呼叫,要求浮吊船无论如何要采取一切措施,刹住船舶。对方终于有了回应,但却让人又急又气,“一内河货船失控,已压到右舷,我已经抛下双锚,如果刹不住也没有办法。”
“浮吊船:我是科考船‘海洋六号’船长,如果你船撞上我船,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国家损失,必须想尽办法刹住船舶。”蓝明华严正声明,向对方讲清利害,浮吊船这才客气很多:“我会尽最大努力,避免和你船发生碰撞。”紧接着,“海洋六号”拉响汽笛,发出警告!
狂风暴雨继续,蓝明华一边密切关注周边情况,一边和船尾值守的三副保持沟通,了解失控船最新动态。“报告船长,浮吊船距离大约50米。”“报告船长,浮吊船距离不足50米!浮吊很快要伸到我船后甲板上方了!”
此情此景,危急万分。一旦浮吊船继续靠近,其长长的吊杆将横扫“海洋六号”船后甲板吊机设备和尾部建筑,后果不堪设想。
蓝明华继续呼叫对方,并给出指导意见:“浮吊船,请你船调整艏向,尽最大努力不要撞到我船。”终于,对方报告:“海洋六号,我已经最大倒车了,抛下了两个锚了,锚已抓牢!”
此时,半个小时过去,雨势、风力渐小,能见度好转,失控船没有继续向前移动的迹象。
“报告船长,小货船已经开始后退掉头了。”“浮吊船开始起锚后退。”三副报告。很快,货船和浮吊船先后驶入航道,一场险情终于得以解除。
记者了解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度重视船舶安全管理工作,已建立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并非常重视对极端天气的预报防范工作。除及时收集气象预报,做好出海调查船的安全措施外,针对海洋地质码头位于航运繁忙地段,来往船只极易受到强对流天气影响偏移航道甚至失去控制的状况,要求各调查船在靠泊期间,如受到强对流天气影响,需加强值班巡视,特别要留意周围船舶动态,夜间需有主要领导留船,以便处理各种紧急情况。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温宁告诉记者,本次“海洋六号”船在码头成功避险,得益于船上管理人员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及时得当的处置措施。广州海洋局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海上生产航行安全和靠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