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例行巡查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方黎明
发布时间:2015-10-27
当地时间10月14日11点40分,没有预约的记者随“海洋六号”船三管轮耿强林体验了一次轮机部的例行巡查。
一
尽管早就对“海六”机舱震耳欲聋的噪音有心理准备,还戴上了必备的降噪耳塞,但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仍在瞬间让记者震撼,与耿强林交流的方式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身体语言和眼神。
高温是另一种考验。短短几分钟,记者身上的工作服都已经汗透,两次上下楼层后,呼吸也开始变得有些粗重。倒是一直忙着对设备进行巡查的耿强林,除了不停地流汗,看不出什么不适应。后来得知,如果“海六”的三台主发电机同时工作,夏天主机舱的局部温度会在50摄氏度以上,轮机部的人员巡查和维修靠近运转的设备时,更是热浪灼身。因此,工作时遭遇4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个事儿。
进入变频器室后,骤降的室温让记者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原来,为了散热、保障设备寿命的需要,这里的室温被设定在24摄氏度。而下一个机舱的温度,又再度回升。短短几分钟,记者连续两次感受到了“冰与火”的变化。
二
除了噪音和温度,逼仄的空间也是巡查时必须面对的。
在大多数机舱,设备之间的距离都是有限的,供巡查人员通过的道路,宽度通常只有几十厘米甚至十几厘米。记者走起来小心翼翼,而耿强林却能在这些通道上熟练地穿梭,完成巡查任务,时不时用各种工具紧紧螺丝、擦擦油污。
在左右两个舵桨舱,记者感受到了真正的压力。平均1.5米左右的高度,让人自然而然地低头弯腰。耿强林在完成设备检查时,有时还不得不完全趴下来。这样猫腰的状态,在两个舱室分别持续了近三分钟。由于与头顶和身边的设备的距离都只能以厘米来计算,加上船体不时地摇晃,记者的头部和身体不自觉地和机器上的油污不断发生亲密接触。一个稍不注意,还和设备来了一次“硬碰硬”,疼痛让油污已经暂时不需要顾及了。
三
12点20分左右,在完成近20个大大小小舱室的巡查后,耿强林带着筋疲力尽的记者从迷宫一样的机舱返回了集控室。
这样一次例行巡查对轮机部的管轮、机工而言,只是名副其实的日常工作。在每天两次、分别3小时的值班期间,一对管轮、机工搭档共需要进行6次例行巡查。如果遇到设备需要维修甚至抢修时,一次例行巡查的时间会更长。耿强林告诉记者,2015年大洋36航次第一航段走航期间,他在例行巡查时遭遇1号主机膨胀水透气管爆裂,喷出的水的温度超过80摄氏度,仅抢修就花了1个小时左右。
和大多数时候一样,这次例行巡查并没有发现大的问题和隐患。但一次又一次的例行巡查,是轮机部未雨绸缪、重视设备日常维护和保养的基石,也筑起了“海六”动力保障的长城。
12点45分,接替值班的二管轮郑少雄和机工方国明准时到岗。大约15分钟之后,新的一次例行巡查就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