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科考活动 > 工作日志
在连续经历了两次跨越时区的调钟之后,我迎来了在“海洋六号”上的第一个不眠之夜。
一
当地时间10月3日凌晨1点40分左右,“海洋六号”正常行驶在开往作业区的中太平洋洋面上。
突然,一阵持续不断的叮叮当当之声把记者惊醒,几番挣扎着想要再次入眠,但都未能如愿——船体接连不断地几次大幅度摇晃,让房间的种种物件没完没了地“跑来跑去”。
我很快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个不眠之夜。
让人难以入睡的,先是恶劣的海况。10月2日上午,在驾驶台已经可以看到,宽阔的洋面上白头浪变得密密匝匝。值班的水手李峰告诉记者,浪高达到了4米左右。后来得知的消息是,这样的情况将会持续甚至可能恶化。
时差也在作祟。从夏威夷出发以来,“海洋六号”已经跨越两个时区,船上也已经两次调钟。而第二次调钟的时间,正是10月2日晚八点。当时记者还兴奋地拍下了分针“倒转”近一周的视频,没成想后来也成了睡眠的一大困扰。
二
凌晨2点半,依然无法入睡。我来到驾驶台,与值夜班的二副黄棉煜、水手何能清聊天。
在这里,记者找到了此前全船猛烈摇晃的原因。原来,凌晨1点39分,按照蓝明华船长的指令,为了避开前方正在形成的台风的需要,“海洋六号”调整了一次航向。在这次调整时,由于与涌浪叠加,船体摇晃的幅度最高达到25度。
因为海况持续差,船长近期一直没有踏实地休息,经常到驾驶台查看实时海况。而在驾驶台值班的两位船员,则要坚守到凌晨4点,才有同事来接班,这样的作息时间,也将持续到整个航次结束。
离开驾驶台时,我对于海况的担忧并没有减轻。就在十几个小时前召开的海洋六号临时党委会上,临时党委书记、首席科学家何高文神情严肃地表示,目前天气情况“相当不妙”。
三
222房间住的是轮机部助理电机员兼电工沈杰斌。凌晨3点半,我在小沈房门前欲敲又止。
上船的第一天,小沈就告诉我,欢迎随时到他的房间聊天。后来才知道,他说的“随时”还真不是戏言。因为电工的特殊身份,他需要24小时待命,按照轻重缓急及时维修船上一切用电的设备设施,而“海洋六号”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电器。
小沈因此成为了船上最忙的人之一。222房间门关着,通常就是小沈在补觉;开着门的时候,多数是他在船上各处完成维修和检查任务。
像小沈一样需要24小沈待命的,船上还有三位,他们是甲板部水手长邓恩武、轮机部电机员郑正大和检修员梁安林。
我敲门的手最后还是没有落下。
回到自己的房间,已经是凌晨4点20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偶遇的失眠夜,对“海洋六号”的很多人而言,这样的情况只是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