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 倩
发布时间:2015-09-11
一
8月28日,早上8点,“海洋六号”正以每天约600公里的速度全速向工区前进。
天与海的相接处,是层层叠叠的云。阴郁的云,幻化出山的轮廓。对于在山区长大的记者来说,总感觉目光所及的最远处,云的后面,该是层峦叠嶂的山。首席科学家邓希光博士没有笑话记者,他说,没错,海的那一边,就是世界上最长的山——安第斯山脉。
离开夏威夷港口已经3天,大部分人员都还在适应海上生活。这个航段轮换人员最多,有十几位是第一次出大洋。临时党委会议上,航海经验丰富、多年与台风斗智斗勇的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提醒大家,今年厄尔尼诺现象非常明显,前几个航段都遇到几个台风竞相登台的场面,这个航段也不乐观。
首席科学家助理韦成龙表情凝重,本航段海上作业任务重,如果天公不作美,要随时做好调整作业次序的准备。
二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位老人,海洋就是一个婴儿。科学家们判定,地球已有40多亿年,而在覆盖了地球2/3面积的海洋里,人们发现的洋壳年龄最老不超过2亿年。海洋这个婴儿就像每一个人类新生命一样,常常给探究他的人以惊喜。
这一次,“海六”人期待,首次将多道地震技术手段应用于深海资源勘探,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惊喜。
8月29日下午,“海洋六号”船身下,深海最冷处只有2摄氏度,而“海洋六号”五层会议室的温度因为一场专业讲座引发的激烈争论而骤升。
听完调查部郝小柱详解海洋地震勘探的设备、原理等,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船长蓝明华围绕电缆长度、气枪放炮强度等频频发问,调查部人员轮番解释。
科研人员关注的是如何达到最佳的探测效果,船员们则关注的是如何保障船只安全,解决之道就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透过分歧和争辩,分明看得见他们对各自职责的忠诚和坚守。
三
本航段起航,广海局局长助理秦绪文也为大家讲了一堂课。刚刚从美国考察回来的他,详细比较分析了中国地调局新近提出的九大计划和美国地调局的七大科学使命,有太多感触与大家分享。
秦绪文提醒大家,“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海洋地质单位应该抓住国家财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顺应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大趋势,瞄准国家需求和国际热点增强竞争力。他特别建议,应该重视海岸带建设这个颇有前景的增长点。
记者在后甲板偶遇物理海洋专业组组长郭斌斌。郭斌斌的物流海洋专业有点儿偏门——船上大部分人关注的是海底下的世界,诸如沉积物,他关注的则是海洋环境、生物。
“海底矿产代表着海洋的过去,人类活动正在使海岸带不断发生变化,未来可做的工作会更多。”更让郭斌斌感兴趣的是海洋的现在和未来。
郭斌斌正在准备考研,选择的还是原专业。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在“海洋六号”,郭斌斌和所有来到“海洋六号”的年轻人一样,慢慢发现自己的成长,找到自己的梦想和兴趣所在。对于他们来说,梦想从不虚无缥缈,也无需时刻挂在嘴边。只需做,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