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排 险 记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 李 倩 发布时间:2015-09-08
  当地时间9月2日,北京时间9月3日早晨,当大多数北京人刚刚起床,正在欣赏窗外的“阅兵蓝”时,海洋六号上已经连续作业70多个小时的多道地震仪器突发故障。

  早上6点半,地震组值班员柴祎面前的仪器显示,震源子波信号异常,并发出报警。排除了海浪的影响,大家确定二号气枪出现故障,果断收回检修。

  果然,因为重复作业的磨损,气枪闭风键失灵,必须更换。赤道火辣辣的阳光,肆无忌惮地照着后甲板,不到半小时,负责维修设备的刘碧蓉、李龙振已经汗流浃背。

  听闻故障,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助理秦绪文、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邓希光、船长蓝明华都赶到了仪器室。大家一边等待后甲板的好消息,一边回忆经历过的各种突发事件。深山、戈壁、高原、荒漠——当年的各种困苦,在一阵阵笑声中被轻描淡写。

  在这间30平米见方的仪器室内,多道地震仪器占据了半壁江山。负责地震波后期处理的王伟国座位前的仪器,被白色的绳子五花大绑,固定在桌面上。“这套仪器贵着呢。”他解释道。

  观测多波束的显示器上,出现了一个扇形的图案。这描述的是船只运行的轨迹,因为故障,船只需要调头,回到信号出现异常的位置重新开始作业。

  “大家注意,又丢一炮。”除了气枪故障,这两天,丢炮问题也曾让人有些担心。正常情况下,船每行进25米,气枪发射一次,再经过16秒后传回地震波,据此初步判断海底地层剖面状况。

  “如果丢失过多,就意味着失去了一段地层的信息。”导航朱振华说,好在丢失的数量不多,尚在理论允许范围内。

  12点半,修复正常的气枪重返地面,仪器室聚集的人慢慢散去。

  刚刚负责拉绳收回气枪的于哲,从这个早晨开始,被大家赞为纯正的“女汉子”,她补充道:“是24K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