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局“海洋六号”船抢抓有利海况,积极组织力量,力排深海钱钻设备及自动舵零位漂移等故障,顺利完成了大洋36航次浅钻调查任务,同时开展了多波束测量、试验性应用声回波勘探技术,在采薇平顶海山群实现了多波束全覆盖测量。
截止6月26日, “海洋六号”共成功实施24个测站调查工作任务,至此,航次的浅钻工作全部完成。其中6个测站为沉积物覆盖,在18个测站获得柱状样品,总长近10米。获得的浅钻柱状样品成分包括富钴结壳、灰岩、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以及一些较新鲜的玄武岩。这些样品对研究海山富钴结壳成矿作用、海山形成世代、物质源区以及海山形成后期演化历史等具有重要意义和科学价值。
同时,经过十多天的调查,“海洋六号”船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采薇平顶海山群顺利完成地球物理测量工作3000多公里,实现了多波束全覆盖测量,海山全覆盖面积达20000多平方公里。并同步开展了浅地层剖面调查工作。这次调查应用声回波勘探技术,获取了更高精度的地形地貌和浅地层剖面资料,将大大提高我国富钴结壳资源的勘探效率。
大洋36航次每一项调查任务完成并非一蹴而就,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科考人员集体的智慧以及他们付出的辛勤汗水。
成功的背后之一:齐心协力抢修浅钻设备
6月20号,深海浅钻开始站位作业。两台钻机先后出现过载保护、控制筒水下照明灯模块等故障,一下子瘫痪了。保持调查设备正常状态是完成任务的关键。海洋六号一直有这样的传统,设备出现故障,能帮上忙的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很快,浅钻组以及ROV项目组技术人员集中在可视工作室,讨论分析,发现问题所在。大家统一意见后,兵分两路开始进行维修:田烈余、于彦江、胡波、俞国康等在后甲板人员协助下,清理两台浅钻变压器油箱,并更换新的继电器模块;唐玉涛、陈春亮、张旭和陈宗恒等拆开三个控制筒,将备用控制筒的正常模块更换到另外两个控制筒内,除了修复电源模块外,同时将灯、高度计等问题一并解决,恢复浅钻全部正常的功能。6月22日傍晚,浅钻恢复作业了。在不到两天时间,解决了这几年来最严重的故障,这是技术知识的力量,也是“海洋六号”团队齐心协力的结果。
成功的背后之二:彻除“零位漂移”故障
俗话说,大洋航行靠舵手。此前,“海洋六号”船在航行中曾多次出现俗称为“零位漂移”的故障,即自动舵右舵桨机旁舵向指示器、各控制箱上舵向指示表与架控台舵轮位置三者指示方向不一致,误差较大。出航前,厂家服务工程师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船上拟定应急措施,如出现“跑舵”时值班驾驶员采取紧急减速、切换成手轮操舵模式,以确保航行安全。
6月21日,出现两次突然“跑舵”故障,这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航行的安全,必须尽快查明故障原因,排除电气故障。在轮机长、驾驶台值班人员的积极配合下,电机组反复查阅舵桨系统原理图,电机员郑正大经验丰富,判断出问题的“症结”在反馈装置,通过更换反馈模块,再重新对控制模块调零后,舵桨终于恢复正常。经过连续使用,目前,舵桨零位不再漂移,操舵面板上不再出现故障报警,船舶也能维持在预定航向上,自动舵零位漂移故障彻底解决了。海上作业可能遭遇各种问题, 但勤于思考,认真总结规律,敢于攻坚克难,是海洋六号科考船队的一贯作风。

维修控制筒/刘方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