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1日,“海洋六号”再过两天就结束科考活动靠港补给了。
这天下午,全船年龄最小的女科考队员徐鈜绣端着电脑笔记本来找我:“写了一篇稿子,你能不能帮我修改一下?”她还有些不好意思,“写得不好,你不要笑话哈。”我起初纳闷,科考队员要是写个技术报告拿给我看,那岂不相当于对那个啥弹琴啊?正好当时我手头在赶稿子,只好硬着头皮回答说:“肯定写得不错,要有信心啊!放心吧,我会好好学习一下,然后给返回给你。”她转身走了,我放下手头的活儿忍不住打开了她的稿件一口气读完了。
那是一篇记录她在“海洋六号”上40多天来真情实感的文字,等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被感动了:“可能有那么一天,我会笑着笑着忽然泪流满面,那我肯定是又在回忆‘海六’岁月,想念驰骋在大洋深处为祖国贡献自己青春的‘海六’兄弟姐妹们了!”这些日子光顾着瞎忙活了,很少静下心来沉淀一下感情,没想到情感细腻的她“动了真情”,触到了我的内心深处。
那是她的真情实感,源自她在海上40天幸福生活的真情实感。89年出生的她还是一个学微生物专业的研二学生,从山东冰舟学院本科毕业考入国家海洋局三所读研,实现了她人生第一个了不起的跨越。别看她年龄小,平时不爱多说话,但聊起什么参与成矿硫氧化微生物来能把我给侃懵了,搞起什么培养微生物的科研实验来更是颇有“科学家”的范儿。实验室里有她专门的超净工作平台,我陪她做实验的时候也是她说话最多的时候,她像指导一个刚入门的小学生一样,耐心地解释每一个实验步骤,让我了解海洋微生物培养的常识。当我看到她身穿白大褂,在酒精灯火焰上给工具消毒,拿着注射器把培养液输送到试管,或者把深海样品输送到培养皿里的时候,很难联想到她还是个学生。几天后,她把自己精心培养的微生物从培养箱中取出来,把里面长出来的微生物斑点一个挨一个盯上好久。这时,总能燃起我内心深处对搞科研的一种向往。
小徐被安排在每天晚上7点到次日凌晨2点的小夜班,起初我还真有点担心她头一次出海,能否受得了海上连续的夜班生活。后来发现,她精力挺充沛,除了轮夜班之外,白天还到她的工作平台做培养微生物实验,每次有跟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或者她感兴趣的调查作业,不论白天晚上也会出来提取样品或者观摩体验,曾经连续三天只睡了两三个小时。她把“海洋六号”比作一个家,把她所在的工作小组视为一胞兄弟姐妹,有她在的地方,就有“海六”兄弟们的热情与温馨。她会在苹果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或者亲手制作一个泡沫绘画作品,然后让它们跟随箱式取样器进入海底。若干个小时之后,等取样器被回收到后甲板,她会仔细观察那只苹果或者泡沫制品的变化,然后乐呵呵地向大家展示。
正如她怀着对深海大洋的憧憬而来,一个航段下来,她不仅收获了大洋科考的成果,更收获了“海洋六号”上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的深情厚谊。也许,这是她所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