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海漂”们的码头生活

——“海洋六号”关岛靠港休整微纪实

来源:中国地调局广海局 作者:毛志红 发布时间:2014-07-15
    不知何时,濛濛细雨打湿了甲板,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海面上。美国关岛时间7月11日13点45分,“海洋六号”船犹如一条初醒的巨鲸,挪动身体缓缓离开码头。此时,记者忽然发现脚下失去重心,不由自主走起了“猫步”。
  “到了船上,就是一家人。”望着渐行渐远的关岛,任凭细雨打落在身上,耳边回响起船上兄弟们的叮咛。关岛属热带海洋气候,云来则飘雨,云走则放晴,一边艳阳一边雨也常见。如今,细雨缤纷丝毫没有停息迹象,将思绪拉回到“海洋六号”靠港休整的那些日子。

“海六,你好!”
  7月2日,在大洋深处漂泊了36天的“海洋六号”满载深海资源调查硕果,迎着朝阳一步步向关岛靠近;与此同时,记者随大洋32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刘方兰一行14人,一路奔波辗转从马尼拉飞往关岛。在这里,“海洋六号”将暂时告别“海漂”生活,进行物资补给、全面检修、人员轮换和航次交接。
  当地时间下午4点半左右,关岛代理的巴士嘎然停在雄壮的“海洋六号”科考船身边。见到深海资源调查航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和船长蓝明华一行人,真诚的目光对视,会意的笑容,简单的问候……虽然很多人都未曾谋面,但大家对彼此的名字早已熟悉,异国码头相见恨晚,恰如见到家乡父老般亲切。
  “海洋六号”科考船像凯旋武士在码头岿然不动,傲视大洋。大家纷纷举起相机拍照,此时首席助理婉言相劝:关岛是美国军事基地,码头不允许随便拍照,也不能随处走动,只有凭借符合进出码头资质的车辆出入。听罢,警觉地收起相机,凝望着这艘4335吨的科考巨轮,千言万语融于内心一句:“海六,你好!”
  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晚上10点30分,两位首席科学家和船长还在交接工作。“海洋六号”本航段有64人,平均年龄仅有33岁,大家来自7家不同的单位,分别在调查部、甲板部和轮机部从事性质不同的工作。如何充分发挥临时党委的作用,让这支临时构成的年轻队伍凝心聚力、团结协作是首席科学家和船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这次交接,从人员管理到设备更换,从调查业务到船舶检修,从方法创新到机制完善,似乎每一个环节都有探讨不完的话题。转眼间,已是次日凌晨2点30分。
  接下来连续5天,两位首席科学家和船长三个干瘦的身影时常出现在船上的各个角落。时而去工作现场查看,时而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座谈,时而在电脑前伏案忙碌,他们最晚的一次熬到次日凌晨3点多。直到7月7日傍晚,上个航次的首席科学家何高文才与大家挥手告别。
  清瘦、和蔼与智慧,这是三个人的共同特征。从他们身上,记者对“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六精神”有了初步理解。

“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
  蓝天、大海、阳光、白云,这些都不是“海六”兄弟们最想要的。海漂了36天的他们,最想看到的是大地、屋舍和亲人。
  “习惯了船上摇摇摆摆的日子,下了船踩在地面上,感觉原本静止的码头都在晃动。”耿志爱是上个航次的轮机长,因为家中有事被临时轮换下船,“长期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看到一只船我们都会很兴奋。船开始靠港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终于可以‘接地气’了。”这次靠港,他可以回家休整一个航段时间,但绝大多数队友都还要在船上继续坚守到11月。
  来替换他做轮机长的,是广海局船舶大队副大队长冼伟伦。他告诉记者:“船上很多兄弟平均每年要在海上工作200多天,能像他这样轮换回家的仅限于家里有特殊情况或工作需要。”
  对于回不了家的大多数人,靠港休整意味着可以暂时告别孤岛式“海漂”,去寻找陆地生活的感觉。恰恰这期间也是队员们最想家的时候,毕竟,上了陆地就离亲人更近了一些。“孩子跟我要什么‘公仔’玩具,我也不懂,就给她买了个卡通包和儿童手表。”大管轮余明刚提到自己9岁的女儿低下了头,“就这么一个女儿,平时又不在身边,总得买点礼物回去吧……”他每年都会给老婆买包,不是老婆要求的,而是感觉不买些什么心里过意不去。然而,这些礼物,也只能等到剩下的3个科考航段结束才能带回去。
  “长期在海上漂,老婆生孩子陪不了,老人生病照顾不了的事经常有,甚至家中老人过世都回不去或不知情的事也发生过。”首席助理于彦江说出了“海漂”们的生活常态。靠港期间,有的给老人买营养品,有的给老婆买化妆品,有的给孩子买小玩具,却很少有人舍得给自己买些什么。只要说到回家尤其提及孩子和老人,他们的眼圈都会红润起来:“出海,也是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故事,在他们内心深处,“家”始终是一个不能轻易提起的字眼。此时,他们表达思乡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尽量买一些家人需要的东西,这也是他们认为唯一所能为家人做的。
  每当提起这些,大家都会有意转移话题,谈谈在海上看到的日出和晚霞,说说调查取样成功的喜悦,聊聊难得碰上的鲸鱼和海豚。

“坚守岗位是我们的本分”
  清晨,很难碰上吃早餐的人。一天早上,容纳60多人的餐厅里,记者只遇到机工钟伟强,这是他自“海洋六号”5月28日从广州出海以来头一次吃早餐。“靠港期间也有很多工作,我们始终是24小时三班倒,或者下夜班不吃饭就直接去睡觉了,或者来不及吃饭就去换白班了。平时船在海上都是每班2个人,靠港期间每班1个人,时间宽松些,今天就来吃早餐了。”此时,记者才回过神来:“海洋六号”船上不分昼夜与假日,即便靠港期间也是24小时运作。
  靠港的这段日子,调查部要进行备件采购和设备维护,甲板部要补给物资补给和检修船舶,轮机部不仅要保障全船用油用电用水,还要保养好“海洋六号”的心脏——轮机。船上还有很多临时性或突发性工作,只要船长一广播,不管哪个部门,大家都会跑出来帮忙。
  这几天,大副蒋和平似乎最忙活,他负责除了轮机之外的船舶保障,也包括全船人“吃喝拉撒”在内的后勤、医疗等各项服务。他整天全套工作装备穿戴整齐,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节奏在船里船外穿行。船舶检修期间,他和水手们始终顶着烈日坚守一线。只有当装满蔬菜水果的货车送到码头,他和大家一起搬运蔬菜的时候,他才笑得最开心。据他说,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不宜保存,在船上也就能维持20天左右。靠港补给期间,大家最愿意看到的就是这些蔬果了,还有队员自己花钱去超市买些绿叶蔬菜,几个人在厨房洗了烫了凉拌,或者干脆炒几个鲜菜,这算是改善生活了。
  这些天,“海洋六号”补加了400吨油和80吨水,听说还要更换海水泵的马达。记者好奇,跟着冼伟伦去现场观摩海水泵马达轴密封,不记得挤过了多少道窄门,下了几个悬梯,绕了多少个弯,来到一个密密麻麻遍布轮机设备的底舱。那里,充满机器轰鸣声,听不见人的说话声,也见不到大海和阳光,空间更是狭小得不容转身。大管轮余明刚带着机工兄弟们把近半吨重的马达提上来,淋漓大汗顺着脸颊流淌,等他们取出轴承,厚厚的工服也湿了个透。记者只是在旁边拍照,就已经感到嗓子有些刺痒,头发也湿漉漉了。“底舱内每天都40多度,除了每天在里面巡检轮机,遇到故障排查,大家在这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在冼伟伦眼里这再正常不过了,“选了这一行就踏踏实实干,这是我们的本分。”
  三管轮耿强林是90后,因为母亲要做手术,也打算坐7月7日凌晨两点的飞机回家了,但靠港期间直到7月6日16点~20点还在替其他兄弟盯班,为的能让回不了家的兄弟多去地面上转转。
  不知何时,雨停了,阳光洒满甲板,海上升起彩虹。关岛早已消失在海天之间,“海洋六号”带着海洋强国梦,正鼓足了劲儿向作业区挺进。


海洋六号在关岛码头


大副捧着新鲜的蔬菜

海洋六号在火红的晚霞映照下前行

晚霞下的罗塔岛(关岛北侧的岛屿)

轮机底舱海水泵马达轴密封

雨后船头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