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取样遇险记

来源:中国地调局广海局 作者:李响 于彦江 发布时间:2014-06-13
    6月12日,在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航次任务第16天里,“海洋六号”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
这是“海洋六号”进入中西太平洋作业区的第三天,已经顺利完成了三个站位任务。按计划,第四个站位将进行本航次第一个超大型重力活塞取样作业,取样器长度将达到15米。“与以往站位9米常规重力取样器相比,超大型重力活塞取样器是个‘大块头’,收放难度不小。”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告诉记者。
  有多难?去年在几乎相同的地方,一根超大型重力活塞取样器在投放过程中钢缆突然崩断,取样器沉入海底,至今杳无音信。这次,大家心里憋着股劲儿。
  因为长度和重量大幅增加,取样器收放方式也与以往不同,将在船右舷的吊装区,用专门的吊机投放。为保证成功率,作业时间被放在了一早进行。吃过早饭,科考队员陆续到达作业区。前一天晚上已经组装好的取样器,就静静地躺在专用的钢架上,等待入海。
  准备工作做了将近1个小时,细致入微,谁都不敢马虎。8时左右,随着现场总指挥黎俊强一声令下,装有取样器的钢制托架被吊机平着推出右舷。
  随后,刀口一端缓缓下降,不一会功夫,托架已垂直于水面。在重力作用下,取样器被绞车吊起,与钢架分离,半个取样器垂入水中。海况还是不好,涌浪一个接一个,船摆幅很大。看得出来,科考队员们都很紧张。A架外放,托架收回,安装重锤,绞车放缆,取样器缓缓入海,一切都那么顺利,担心的问题一个都没出现。
  人们顿时轻松了不少。为确保万无一失,本是早班的黎俊强、于立分、李柯良、李占钊、严俊嵩等人,昨晚就加班到半夜,今天又起了个大早,早就疲惫不堪。“回去睡个好觉,5个小时后准备取样品。”一直在现场“督战”的何高文对大家说。
  记得昨晚吃饭时,记者跟几个科考队员掰着指头算日子。“按现在的速度,一天做两个站位还多,要是不出问题,28个站位只要不到14天,我们回家的日子不远了。”
  有时话不能说太满——回收取样器的时候,出问题了。
  一切与投放过程相反。早早就等在那儿的托架底端被吊机缓缓拉起,已将取样器配重锤一端揽入怀中,但随着托架缓缓出水,人们惊讶地看到,原来笔直的钢管居然从中间偏下处,打了个差不多70度的弯儿。
  弯曲的钢管下端无法进入托架,耷拉在外。但没办法,托架托着取样器,就以这个十分别扭的姿势继续上升。船突然一摇,托架一抖,“大块头”突然倔强地翻出托架,头顶带着绞车钢缆摇摆,可以清楚地听到配重锤的铅块与钢制托架激烈的撞击声。
  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人们愣在那里。
  还好,在水的阻力下,“大块头”很快稳定下来,撞击并没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太危险了。”站在一旁的朱坤杰对记者说,“钢管加上配重锤,这个‘大块头’足有3吨重,瞬间的拉扯力足够把钢缆拉断。没出事,还好,还好。”
  人们很快恢复冷静。
  技术负责耿雪樵、首席科学家助理于彦江和现场总指挥黎俊强赶紧商量对策,决定从船头一侧先拉根绳子,将取样器往托架里拉,再慢慢收回托架,观察取样管状态,合适时再回收托架。
  意外没再发生。在伸缩吊车的帮助下,弯曲的取样器顺从地回到甲板上来。人们迅速围上来观察。“刀口变形了,还有裂缝。”何高文自言自语。此时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样品的状态。
  拆掉钢管最下面的刀口,抽出里面的3米样品管一看,满载,这说明样品超过了三米。齐心协力将最后6米样品管拔出,人们发现中间样品有抽断现象,而且最上端样品有明显断面。“弯曲的取样管里还有样品。”为了拿到完整的样品,大家决定锯管。
  陈克新、于立分、闫卫召等人轮番上阵,用角磨机磨坏了5个切割片后才将管子切开,顺利地取出了最后的一截420多厘米样品,一个三四厘米大小的结核竟然从样品的顶端滑到底端,在样品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划痕。
  这让何高文非常激动:“太关键了,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取样器插入深度不够,而且刀口还有变形裂纹。”
  耿雪樵也如梦方醒:“正是这表层的结核阻碍了样品进入,造成了取样管的弯曲。确实出乎意料。”
  一直忙到当地时间下午5时,人们才拆卸好所有弯曲的取样管,将作业现场清理干净。此时早班的几个人,又忙碌了10个多小时。简单吃过晚饭,几个人早早休息去了。因为明天一早,还有新的任务在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