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夜投CTD

来源:中国地调局广海局 作者:李响 发布时间:2014-06-12
  北京时间6月10日上午,“海洋六号”如期抵达中太平洋工区。按计划,在这里的18天内,除了进行25个深海沉积物柱状取样外,还要进行3个CTD测量。
  早就听说过所谓的“CTD”,也一直跟着科考队员们念叨,却始终没搞明白是咋回事。今天就要用到这个设备,记者早早抓住CTD组的工程师郭斌斌,问了个究竟。
  “如果翻译过来,CTD可以叫做温盐深测量仪。把它放到海底,可以对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进行测量,同时可以采集不同深度的海水样品。这些数据对了解深海资源的形成环境很有帮助。”原来如此。
  下午,CTD已经组装完毕,就静静地呆在后甲板上,等到之前下放的柱状取样器一回来,就轮到它到6000米的海底完成采水任务。记者看到,24个大约长1米的8升灰色采水瓶围成一个圆柱形,固定在同样是圆柱形的白色栏杆中,中间是控制阀门的机关。栏杆的下面还吊着一个金黄色的柱状设备,看起来并不复杂。
  “这是电导率、温度及压力传感器。在它的控制下,24个采水瓶可以在事先设置好的深度按顺序关闭阀门,这样就可以分别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郭斌斌说。
  吃过晚饭,当地时间已经是晚6时。“取样器还有多久上来。”碰到调查部的部门长王俊珠,记者问他。“快了,还有500米,不到10分钟。”他边跑边说。记者也赶紧回房间换上工作服,拿起相机往后甲板跑。
  忙活了一阵子,取样器平安返回,带回了7.15米宝贵的样品。此时,暮色四合,船复位,吊装CTD,进行最后检查,等到CTD真正要入海的时候,1个半小时过去,星星开始点灯了。
  海况并不好,涌浪不小,船随着海面的起伏在左摇右摆,幅度很大。抬头一看,月亮在晃来晃去——在夜晚的海上,失去参照物,抬头看天,一下子分不清到底是月亮在晃,还是脚下的船在晃。
  后甲板部的陈克新和地质取样组的田烈余最后检查了一遍CTD的吊装是否可靠,又加上了一根安全绳。“深海环境不可预知,安全起见,必须得装牢固些。一套设备下来得100多万人民币,丢了就可惜了。”首席科学家助理、本航次技术负责耿雪樵在一旁解释。
  CTD被绞车缓缓吊起,止荡绳努力阻止它左右摇晃,A架吊着CTD慢慢移出船尾,最终顺利入海。因为船在摇晃,牵引CTD的绞车钢缆角度很大,好几次几乎都要碰到旁边的“蘑菇头”。“没事,入海顺利就成功了一大半。”首席科学家助理姚会强说。
  水深近6000米,来回有1.2万米的路程,CTD得跑5个小时左右。算一算,得凌晨才能返回。对记者来说,剩下的就是等待;对科考队员来说,准备回收设备、采水样、分析样品,还有好多事儿要做。
  这几天倒时差、熬夜、晕船,大家的身体其实已经很疲惫。躺在床上看书,记者不知不觉就睡了过去。突然一阵摇晃,像有人在抬着你翻身一样,桌上的东西噼里啪啦往下掉,比闹钟还好使。一看表,快到零点了,记者赶紧收拾东西,再去后甲板。
  上大夜班的人们早就在甲板上忙活了。因为作息时间不同,虽然同在一条船上生活、工作,其中好些人好像很久没见到了一样。潮湿闷热的空气白天晚上都一样,穿着厚厚的工装、带着安全帽干活,一会儿就全身湿透。绞车的钢缆从海中慢慢上升,带起的海水纷纷滴落在海里和甲板上,偶尔滑轮上的机油也不甘寂寞,成坨落入藏蓝的海水中。
  平鸽(一种测深的声呐设备)露出水面,说明CTD还有160米出水。海水如此纯净,几分钟后,已经可以看到水下几十米处装CTD的笼子了。在灯光映衬下,白色的笼子泛着浅蓝的光芒;海面波光粼粼,如蓝色的缎子般不断抖动,让白色的轮廓不断跳动着变换形态,像抽象的水墨画一般;海水撞击钢板,立刻欢快地激起浪花,海面由浅蓝变成白色——CTD出水的一刹那,有种梦幻般的感觉。
  没出任何意外,24管深海来客如约而至,现场测试组工程师朱坤杰立刻带着大家采集水样。“先把橡胶管套在瓶子上,打开阀门,先冲洗瓶子、盖子,别怕浪费水,一定冲洗干净,污染的话,样品就没用了。”几个人分好工,一板一眼地干起来。
  “深层海水非常纯净,可以把多余的带回去洗洗脸,有些化妆品就声称用的是深层海水。”耿雪樵跟记者开玩笑。
  大家都笑起来,笑声弥撒在广阔的太平洋上空。循着笑声抬头一望,船尾的五星红旗随海风烈烈飘扬,月朗星辉。“响哥,你看我们算不算是披星戴月?”第三作业组组长胡波问记者。记者一看表,马上凌晨2时了。
  “驾驶台,备车(准备开船),速度8节,到下个站位。”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这将是每天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