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科考活动 > 工作日志
当地时间10月23日9:30,岩石拖网回收到甲板上,看到结壳样品符合要求,等候在一旁的首席科学家、首席助理和作业组的同志们一起欢呼起来:“大洋29航次的任务胜利完成,终于开始返航了”。但这个工区的收官之战,却是来之不易,步步艰辛的。
海洋六号船于当地时间10月20日下午15:30到达海山区,随即开始浅钻作业。由于海况较差,一直处于四级的上限;站位作业坡度大,寻址困难;浅钻状态又不稳定,面对诸多困难,大家小心翼翼,克服困难,一口气完成了7个站位。大家都以为剩下的2个站位也可以顺利完成的时候。21日下午17点,海况突然进一步恶化,超过五级,海洋六号不得不漂泊等待。
这一等,就是一整天。22日下午19点,海况好转达到作业要求,恢复浅钻作业。当胜利已经触手可及的时候,上天再次给我们开了个“玩笑”,让我们充分理解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句话。
21:20通过视频监控,我看到后甲板浅钻回收时,竟然先露出一个圆环状的东西,正在纳闷的时候,听到后甲板汇报说有紧急情况,让我和柯助理赶快去。到后甲板一看,那场景把我们吓了一跳:深拖缆打扭钩住浅钻的两个承重头螺栓,把浅钻带了上来,承重头歪在一边,根本没有受力,这种平衡随时有可能被打破,出现更大的险情。当班组长王俊珠指挥组员用最快捷的方法,一分钟内将浅钻回收到甲板上,大家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深拖缆已经损坏,无法继续开展浅钻作业了,还剩下一个站位怎么办?经过紧急商量后,决定首先将承重头砍掉,吊走浅钻,然后以岩石拖网代替。
拖网历来都是风险很高的作业方式,曾发生过丢网、断缆的情况,因此做拖网要更加小心。我们选好地形,做好充分的准备,把上下两层甲板全部拉绳隔离开来,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保证作业安全。由于大夜班作业组的拖网经验不足,经验丰富的刘碧荣、王俊珠主动留下来帮忙完成拖网作业。凌晨4点,拖网回收上来,网里竟然是空空的,没有任何东西,只是在钩齿上发现了一些有孔虫沙,相对平整的山顶竟然全是沙子,没有结壳也没有结核。
无奈之下,我将“拖网专家”—首席科学家刘方兰教授请来,通过研究详细地形图,重新设置拖网路线,这次决定在山坡上拖。早上七点开始下放拖网,在海底拖的过程中,刘首席亲自在仪器房观察水深、地形变化,指导作业。“博士后技工”刘碧荣亲自操作绞车,我和李琦在旁边观察张力变化。在近一个小时的着底拖网过程中,张力变化多次超过3吨,大家看到了一丝希望,但能否拖到岩石,谁心里也没有底。在拖网快要出水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在,等待着有好的消息。当看到一块块黑色的结壳样品时,大家都兴奋起来,终于啃下了最后这块硬骨头。收官之战,确实来之不易。
成功完成岩石拖网 刘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