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号,你们好——”当大屏幕上出现了万里之外海洋六号科考队员时,近百名广州市的中学生立刻整齐地爆发出雷鸣般地问候。
海洋六号“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堂,一开始就出现了令人激动的场景。
10月19日上午10时,5位科普授课老师集体亮相海洋六号船驾驶台。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这里是海洋六号,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考队,我是首席科学家刘方兰,我身后是即将为大家讲课的四位科考队员。现在,是北京时间10月19日上午10点,而在我们这里,时间是19日下午2点,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会是在那个时区的海面上?”
海洋六号科考船为了执行我国远洋科考任务,从5月28日离开广州,已经在太平洋上工作了近5个月,此刻,通过卫星连线,海洋六号在中太平洋某海域与广州市的百名中学生对面而谈,开始了一堂具有特殊意义的海洋科普课。
为了筹备这堂万里连线的海陆授课,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信局、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科技日报、羊城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科技报道全国视频联盟、广东省科技信息中心等单位精心筹划三个多月,今天终于成功地“上课啦!”
海洋六号船的“娘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对这次海陆授课非常重视,从今年7月开始筹划,专门指派局总工程师杨胜雄抓这一工作。技术上,先后尝试采用广海局指挥中心的VSAT系统等多种视频连接的可行性,但调试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广海局决定,加快局指挥系统的建设,更换租用的卫星,在与卫星公司的紧密配合下,加班加点,提前一个多月,与海洋六号船实现了视频、内外网、电话的直通,为这次授课提供了技术保障。
9月下旬,科普课堂活动进行了第1次演练,在广海局七楼会议厅与海洋六号进行了视频测试与试讲,谈话顺畅,画面较为稳定,效果得到了各方的好评。此后又经过反复调试, 10月12日,组织进行了第2次演练,预讲中音视频信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最终确定10月19日开讲。
但是,到了10月14日,按照工作计划,海洋六号发现,19日原计划工作海区可能超出卫星有效覆盖范围。对此,广海局决定适当调整作业计划,保证科普课堂如期开课。
中国科技报道和广东省科技信息中心密切合作,与海洋六号多次沟通,为海洋六号授课的内容,积极准备各种视频画面,当同学们在听科考队员老师授课时,还同时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海面、海底的精彩视频。参加直播的中国科技网、腾讯网、金羊网、广州科普网,在筹备阶段反复测试解决网络直播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终于保证了全程直播的顺利完成。
北京时间10月19日上午10点、海洋六号当地时间下午14点时,凝聚着大家心血的海洋六号“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堂终于准时开课了。
船长蓝明华、科考队员朱峰、李琦、于彦江依次为中学生们讲授《海洋六号科考船》、《大海有多深?》、《深海大洋有那些矿产资源》、以及《怎样进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等,来自广州市恒福中学、第113中学、第97中学以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科考队员的子弟们,近百人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7楼会议厅聆听了这精彩一课。
授课结束后,同学们还向科考队员提问,中国大洋科考取得那些进步、马里亚纳海沟科学考察的成果以及科考队员们的生活、休息等问题,海洋六号科考队员们进行了一一解答。紧接着,多次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何高文教授,对摆放在现场的深海矿产样本,一一作了介绍。为了激发同学们投身海洋地质事业,广海局局长温宁还专门向参加科普课堂的3所学校赠送了海洋六号船模。
“海洋六号,早日凯旋----”,1小时20分过去了,同学们和大屏幕上的海洋六号科考队员挥手告别,跨越太平洋的远洋课堂授课直播结束了,但是在万里海陆之间,架设起一道探求海洋知识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