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奔波忙碌于不为人知的舞台背后,只是为了前台能有一场完美的谢幕。在“海洋六号”科考船,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机舱里默默无闻地辛苦忙碌,全力保障着船舶动力的安全,只是为了每次远行都能让“海洋六号”带着丰硕的科考成果安全返航。
这就是“海洋六号”的轮机部,一个终日与轰鸣机器为伍,把所有“苦、累、脏”的工作毫不犹豫扛在肩上的团队。这个12人的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2岁,“80”后占了8个,年轻而又充满朝气。他们就像“海洋六号”一股蓬勃昂扬的青春力量,热切而有力地推动着这艘科考船向着深海大洋全速向前、劈波斩浪。
温度超过40摄氏度的机舱,就是轮机部每天工作的地方
又吵又热,这是记者随轮机长耿志爱走进机舱后的第一感觉。机舱里满满的都是各种正在运行的设备,它们提供着船舶前行作业的动力,是船舶的心脏所在。这,就是轮机部工作人员每天工作的地方。
机舱里大大小小的设备高速运转发出的声音,已经远远超出耳膜的承受能力。比如发电机空气增压器,每分钟3万多转的转速所发出的声音,是高分贝的刺耳的“叽叽”声;而紧连着的柴油机发出的声音,又是低沉的轰鸣声。因此每一次的巡逻查看,对普通人而言无疑都是个不小的折磨。
但这些声音在轮机部工作人员的耳朵里,又是一番别样的交响曲。就像交响乐指挥家能从宏大的演奏中发现每一个细小音符的异常之处,轮机部的工作人员也能从这些复杂的声音中,辨别出哪个机器出了什么故障,然后再综合其他情况迅速作出适当处理。
高温,是他们所要面对的又一问题。在机舱巡逻一次基本上需要半个小时,就等于享受了半个小时的“桑拿浴”。70多摄氏度的油温跟500多摄氏度的排气温度透过管路,使机舱的环境温度超过了40多摄氏度,厚厚的工作服被汗水一遍遍地浸湿。但是,为了保障机器的安全,为了防患于未然,值班人员往往在衣服还没干透时,就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检查,开始新一段的“桑拿之旅”。
回到集控室,厚重的隔音门将噪音与热浪拒之门外。这里各式各样的显示器、大大小小的表盘以及五颜六色的报警灯让人眼花缭乱。每一次指针不正常的跳动都有可能是故障来临的征兆。因此值班人员也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警惕观察,详细记录。
每天两个班,每次四个小时,日夜不规律的作息考验着大家的精神与身体。160多天的漫长征途中,他们每时每刻都要尽力保障船舶的动力安全。
深夜紧张抢修对轮机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哔卟哔卟哔…”大半夜,机舱里报警声突然大作。
原来,值班人员在巡逻时发现主机舱2号柴油发电机有烟气逸出,机舱散发着浓浓的烟味。根据烟雾冒出的位置,初步判定是排烟管漏气。只见当班轮机员启动另一台发电机供电后,果断把2号发电机停了。
为了不影响航行安全,在机器稍稍冷却后轮机长便开始组织抢修。首先研究好抢修方案,然后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在准备好修理工具后,抢修工作便有条不紊地展开。当厚厚的防护罩拆开后便露出了故障源头——排烟管。这时温度再度升高,检修不得不再次停止。稍事休息后,便开始拆包在排烟管上的隔热石棉网。石棉网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却因为对皮肤有一定的腐蚀性,而使得拆卸它的人心有余悸。只是故障当前,谁也顾不上那么多,三下五除二便把这排烟管的“外衣”给扒了。仔细检查后才发现,原来缸头与排烟管接头处的几个螺丝松动了,导致烟气外泄。
此时已是凌晨四点,机器仍散发着余热,左右两边的1号、3号柴油发电机运转发出的声音、散发的热能包围着检修人员。但为了保证每台机器都正常运转,他们在找出故障后便迫不及待地要处理它。
只见机工王伟军爬到机器上方,伸下套筒扳手从上面将螺母上紧;机工沈衍栋一只脚踩在排烟管下面的一个小缝隙,另一只脚跨站在3号机的梯子上,伸直了手给前面的人打电筒;一边的设备管轮郑少雄用同样的姿势拿着加长的套管准备给扳手加力,确保螺母拧上足够的力度。三个人一言不发,配合得相当默契,不一会便把松动的几排螺母上紧,然后又特地检修了其他几个缸的连接螺丝,确保不会有同样的故障发生。等套上石棉网,装上防护罩后,五个小时已经过去,天已大亮。轮机人员用一夜未眠,保证了船舶处于正常的航行状态。
虽终日不见阳光,但轮机人心中保证航行安全的信念始终不曾动摇
轮机部是一个年轻、充满朝气的部门。轮机长耿志爱、大管轮余明刚、电气工程师余天明都是乐观向上的人,在他们的带领下,整个部门焕发着一种和谐积极的精神面貌。
轮机长耿志爱,是个“80后”。初次见到他,谁都会以为这是个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不想他已有十多年的航海经历。与稚嫩的脸庞丝形成对照的是工作时的经验老到与认真负责。耿志爱总是会妥善安排好每个人的工作,分工完毕后便亲自带头参加检修,收工前会再仔细复查,确保工作已经完成才离开。
助理电机员李华龙是个来自湛江的“85后”。平时总是这里转转,那里逛逛,留意着船上电气设备的使用状态,方便维护保养。谁的床头灯坏了,哪里的插座烧了,一个电话过去,他总是随传随到,不辞辛苦。多次的大洋经历使他年纪轻轻便能够独当一面。
还有来自船舶大队的余副队长,亲自坐镇电机员一职,丰富的航海经验相当于给轮机部上了一道保险;毕业于宁波大学的二管轮李宗超和武汉理工大学的三管轮李巍,工作时一丝不苟,玩起来不落人后;“后勤部部长”、大管轮余明刚带领一帮志同道合的同事将钓鱼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保证大家晚餐都有额外的小菜可以解馋……一张张可爱的面容,一起组成“海洋六号”轮机部这个小家庭,使每个漫长的航次,每次艰难的考验,都成为一次次成功又难忘的经历,鼓励着他们继续前进。
都说船上的生活是很苦闷的,这对于终日不见阳光的机舱工作者——轮机人来说更是如此。只是他们心中,保证航行安全的信念始终不曾动摇过。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成就了一次次顺利的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