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探秘地球最深海沟 勘查大洋矿产资源

历时119天,航行2万里,“海洋六号”出色完成中国大洋第27航次科考完成三大任务,收获五项成果

来源:广州海洋局 作者:陈惠玲 丁全利 发布时间:2012-10-08

 远航119天,航行1.2万海里的“海洋六号”,出色完成中国大洋第27航次科考任务,于2012年9月28日胜利返抵广州,以丰硕成果向祖国63周年华诞和党的十八大献上一份来自深海大洋的厚礼!这是中国地质队员走向深海大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拓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的一项重要行动,意义深远。

 “海洋六号”船自2012年6月2日启航,,远赴西太平洋,全船75位科考队员克服了作业海区海况差、远离祖国大陆、航次时间长等困难,出色完成了航次科考任务。整个航程历时119天,航程达1.2万海里,约2.2万千米。航次完成后,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在广州举行了隆重的凯旋欢迎仪式。

出色完成三大任务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杨胜雄是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先后担任过3艘远洋科考船的首席科学家,大洋27航次是他的第12次远航。据杨胜雄介绍,除了执行常规的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外,第一航段,“海洋六号”船还出色完成为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技术保障和警戒护航等任务。为配合“蛟龙”号海试,广海局克服了今年海上工作任务重的困难,部署“海洋六号”船提前到6月2日出发,到达海试区后,开展了温盐深、海流和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测量,为“蛟龙”号顺利下潜提供了精确的海洋环境基础资料,并为其6次下潜提供了警戒护航。同时,“海洋六号”船还在海试区及邻近区域,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地质取样、环境生物调查等。

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刘方兰教授精瘦干练,工作20多年来一直在海洋地质一线开展调查工作,极富海上一线指挥经验,他向记者介绍说,富钴结壳资源调查是中国大洋科考航次的主要任务,在第二、三航段,“海洋六号”船分别完成了特定海区海山富钴结壳和富钴结核资源调查以及调查区环境与生物资源调查任务。采用深海浅钻、箱式取样、深海摄像、浅地层剖面测量、单道地震调查、重力测量和磁力测量等多种手段开展调查工作,超额完成航次任务。并布放了深海环境调查锚系,在西太平洋海山区、7000m调查区和航渡过程中,开展了环境调查工作,同时开展了现场生物和水体的分析测试和预处理、现场沉积物土工测试。

收获五项科学成果

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何高文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今年7月,从海牙参加国际海底管理局会议后,就赶赴关岛,登上了“海洋六号”船开展第三航段的科学考察,在凯旋仪式上,他汇报了大洋27航次收获的5个方面的科考成果:

一是进一步摸清了西太平洋调查区海山结壳资源分布状况,初步圈定4个成矿富集区,为下一步矿区评价奠定了基础;在去年23航次调查基础上,本航次重点对4座海山开展了富钴结壳资源调查,进一步了解了调查区结壳空间分布特征。

二是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周边水深4000m至6000m的的深海盆地区首次发现大面积分布、资源量可观的富钴结核,初步圈定出富钴结核成矿区分布范围,面积超过14000km2,现场分析表明,这些结核富含有钴、镍、铜、锰等金属元素。

三是建立起我国首个海山区深海多目标立体环境监测系统,为未来富钴结壳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及成矿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一座海山集中布放7套锚系,进行长达一年的环境监测,这一监测系统集水体温度、盐度、流速、流向、溶解氧、叶绿素、浊度、沉积物等要素观测为一体。

四是开展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科学考察,实现中国科学家首次对世界最深处的地形地貌精细探测,测量获得海沟“挑战者深渊”最深处水深值为10923m,这是我国现有调查船测量记录的最深水深记录;“海洋六号”船在马里亚纳海沟南端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和环境调查,对“挑战者深渊”进行了多次精确水深测量,测量误差小于±20m,显示其存在三个水深超过10900米的洼地。

五是为“蛟龙”号下潜提供精确的水文、地形等基础资料,绘制了下潜区域大比例尺高精度地形图,首次获取了海试区全深度温度、盐度和海流剖面,为其安全下潜提供了保障。

锻造了一支制度严密科学和谐的的海洋劲旅

 “海洋六号”船长孙雁鸣年轻富有朝气,仅36岁,但驾驶技术了得。他向记者介绍到,本航次是“海洋六号”船第二次执行的远洋科学考察,航次期间,遭遇8个热带气旋的袭扰,其中4个造成较大影响,也曾出现多波束电源板故障、光缆损伤、磁力探头故障、船舶侧推故障等设备问题。通过科学安排、现场抢修,“海洋六号”船将这些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确保了航次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航段临时党委书记李国胜向记者介绍到,大洋27航次工作,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主要力量,综合了国内9个单位的力量,为保证海上任务顺利进行,“海洋六号”船坚持发挥临时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召开由临时党委委员和非委员的首席科学家助理参加的扩大会议,沟通信息、协调关系、部署工作,有力促进了航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大洋的历练,“海洋六号”造就了一支业务过硬的技术保障队伍。设备能得到良好维护,操作记录、资料质量可靠。通过去年首航大洋,“海洋六号”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大洋调查模式,本航次根据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有关规章制度,特别是针对安全工作出台了具体的规定,为航次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此外,为了缓解了大洋科考长期远离陆地,几乎与世隔绝,生活工作空间狭小,时刻处于潮湿、噪音、摇摆的环境,常与各种风险相伴,人员心理生理备受煎熬的负面因素。在临时党委的领导下,“海洋六号”船工会,远洋期间举行了包饺子、端午午宴等文体活动,使大家放松身心,调节情绪。同时,积极搞好船上伙食,在靠外港期间补充蔬菜和其他副食外,还在广州市农科院的支持下,开展海上蔬菜种植试验,改善船上生活等。此外,通过卫星网络,关注国内外新闻,沟通与家人的联系,船上开设的“海上大讲坛”的精彩讲座,随船记者的及时报道,科考队员的原创作品,也积极地丰富了全船科考队员的精神生活。

在深海大洋独自科考的“海洋六号”并不孤单,来自祖国的后方支持为全面完成任务提供了积极的保障。航次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七一”表彰会,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特别对工作在大洋一线的“海洋六号”船进行视频慰问;关岛靠泊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等有关单位组成的慰问团到船慰问,给予全船科考人员强大的精神动力。尤其当“海洋六号”船在海上遭遇船舶设备故障、工作计划调整、人员轮换时,作为大后方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迅速行动,及时提供支持,还有科考队员亲属们的无私发现给予了全船科考队员无穷的信心。

经过两年多的深海大洋历练,“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精神正在“海洋六号”全体科考队员中形成,经过119个日夜风雨洗礼,“海洋六号”船全体科考队员不负众望,同舟共济,出色完成了航次任务,再次谱写了我国大洋调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