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科考活动 > 工作日志
“才上九天揽月,又下五洋捉鳖”,6月19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深度达到6965米,并进行了相关作业,再创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那么,作为蛟龙海试深潜试验联合编队的一员,,在蛟龙入海之际,同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的海洋六号船是如何为“蛟龙”进行警戒与护航的呢,请看本报海洋六号船报道组发回的报道:
6月18日晚上,执行警戒与保障任务的“海洋六号”接到“向阳红09”船发来的“蛟龙号”第二次下潜的传真,首席科学家杨胜雄、船长孙雁鸣等据此立即调整作业计划。并通知值班驾驶员在6月19日6点前到达指定位置待命。
“蛟龙”下潜,警戒和保障的重任落在“海洋六号”船身上。船长孙雁鸣严格执行现场指挥部发来的《警戒保障行动方案》,时刻关注驾驶员的值班动态。在“蛟龙”下潜的整个过程,首席科学家杨胜雄和船长孙雁鸣经常到驾驶台“查岗”,检查值班人员工作情况。
“海洋六号”有着去年为“蛟龙”5000米海试的警戒护航经验,但有所不同的是,去年海试区位于东太平洋结核合同区,远离航道,过往商船及作业渔船稀少,而今年“蛟龙”海试区域,正好临近商船通道,每天都有商船经过,也存在作业渔船出没的可能性,因此警戒护航任务比较艰巨。这对值班驾驶员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19日凌晨5点10分,在海试区附近作业的“海洋六号”提前抵达海试点漂航待命,和“向阳红09”船距离仅3海里。此时,天刚刚亮,海况明显比前一日差,偏东风5级,浪高超过2米。6时,值班驾驶员通过雷达观察到“向阳红09”船速度发生了变化,大副立即用对讲机通话,得知“向阳红09”正向海试点驶近。6点20分左右,“向9”船从海六尾部通过,最近距离仅300米左右,可以看到向9驾驶台值班人员。通过对讲,得知“蛟龙”号下潜准备工作就绪,通过雷达等观测到向9船速降低,到达指定下潜位置。其后,“海洋六号”值班驾驶员启动推进器,值班水手操纵舵机,向西驶去,与向9保持3海里以上安全距离。7点12分,蛟龙号下水,开始了约10个小时的下潜之旅。值班驾驶员向往常一样,坚守驾驶台,通过雷达、AIS、电子海图、对讲机等加强了望,严阵以待,确保海试安全。
这是蛟龙的第二次下潜,到底能下潜多深呢?海洋六号的科考队员也在遥想、猜测。中午时分,根据“向9”传来的数据,蛟龙下潜深度最深达到6956米,离7000米仅一步之遥!下午,“蛟龙”上浮正常。傍晚18时,“向9”传来消息,“蛟龙”号成功回收母船,警戒解除。真是太振奋人心了!“蛟龙”号好样的!“海洋六号”的科考队员欢欣鼓舞,祝贺“蛟龙”下潜再创新纪录。
警报解除后,“海洋六号”立即动车前往附近海域执行中国大洋27航次的调查任务。驶往作业点位置正好要经过向9船,值班大副有意调整了航向,尽量靠近向9船,让在飞机平台散步的“海洋六号”科考队员们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蛟龙”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