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探索深海大洋的奥秘——记大洋23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杨胜雄

——记大洋23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杨胜雄

来源:广州海洋局 发布时间:2011-07-29
    斯文、儒雅、白净、微笑,他是一介书生,20余年坚持不懈探索深海大洋奥秘;他更是一员大将,十余次历尽大洋风浪洗礼、3次亲任首席科学家率队远征太平洋。他,就是现正率领“海洋六号”船在茫茫太平洋开展科学考察的首席科学家杨胜雄教授。
    1988年,杨胜雄从青岛海洋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得海洋地质学专业理学硕士后,他来到海洋地质工作的最前线——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下属的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远洋队,从此踏上了海洋地质调查的征程。
    与大多数步入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同学们不同的是,杨胜雄从一名普通的远洋科考队员,几乎每两年便要参与一次长达半年的远洋科学考察。他勤思考、善分析,从1989年开始参加大洋工作,杨胜雄成长的步伐越来越快,也越来越踏实。20多年,他已参加了十个航次的远洋科学考察,并3次担任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海洋四号”和“大洋一号”船的首席科学家。2005年,杨胜雄通过竞聘选拔,走上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的岗位。
    杨胜雄的大洋之路,是伴随着中国开拓深海大洋,探索海洋奥秘的过程。除了参加大洋科考,开展研究工作外,1991年,年轻的杨胜雄即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登记为先驱投资者的申请书”的编写,申请书当年获联合国海底管理委员会通过后,我国在太平洋东部拥有了15万km2的开辟区,成为继苏(俄罗斯)、日本、法国、印度之后的第五个先驱投资者,维护了我国在国际海底的权益;1995年,杨胜雄又作为起草小组组长之一(地矿部、国家海洋局各一名组长),参与主持开辟区30%区域放弃报告的编写,报告获得了国家储量管理委员会的评审认可,于1996年3月递交联合国海底管理局;1997年,他再次作为起草小组组长之一,参与开辟区20%区域放弃报告的编写,于1999年5月递交联合国海底管理局并获得通过,履行了我国开辟区50%区域放弃义务。因此,我国在太平洋海底最终拥有了7.5万km2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区,拥有优先的勘探开采权。正是鉴于杨胜雄在大洋矿产资源勘查研究中作出的成绩,他先后获得中国大洋协会颁发“八五期间做出优异成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中国大洋协会、国家海洋局授予他“大洋工作有突出贡献专家”。
    此外,除执着于大洋矿产资源勘查研究外,杨胜雄还在天然气水合物、海洋高科技研究、海洋地质基础研究方面广泛涉足,屡获硕果。
    他主持开展了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研究,并率先在国内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杨胜雄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率先在我国南海开展“西沙海槽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期调查”项目,识别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由此开启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2006-2007年,任广海局总工程师的杨胜雄作为钻探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从钻探技术准备、井位确定、技术设计到钻探承包商确定、海上钻探现场决策,具体组织实施了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并于2007年钻探获得了含水合物的岩芯样品,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的战略性突破。此后,他还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主持开展国家973计划“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及“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和富集规律研究”课题研究。目前,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
    在高科技研究领域,杨胜雄是我国较早参与并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海洋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研究工作的专家之一,已取得显著成绩。他先后受聘为国家863计划“十五”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第一届专家组副组长、“十一五”海洋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参与领域、主题的组织实施和战略研究工作。他主持了“多波束全覆盖精密探测技术”和“海底地形地貌电子数字化成图技术”,是国内最早开展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技术方法研究人员之一,研究开发成果为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及大洋矿产资源调查提供了高技术支撑;课题自主开发研制的有关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两套软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证书。
    今年,海洋六号船首次执行远洋科学考察。作为一艘刚刚投入使用的科考船,首次远赴重洋,困难不可谓不多,同时,这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广海局在历时8年之后重返大洋主战场的首次重大部署,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局专门派出杨胜雄担任首席科学家率队前行,我们期待他们的好消息。
    如今,随着我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与研究形势的进展,杨胜雄又作为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资源勘查与申请工作组”组长,开始参与组织新资源的矿区申请准备。在中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大舞台上,杨胜雄不断探索着深海大洋的奥秘,尽情地投入,仍然在海洋地质调查一线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