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走向深海大洋 探索海洋奥秘

“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第27航次科考任务

来源:广州海洋局 作者:陈惠玲 发布时间:2012-06-05

  2012年6月2日上午11时,满载着祖国和人民的嘱托,我国“海洋六号”船60余位科学考察队员们握别亲人,从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大洋第27航次科学考察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州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

  本航次,“海洋六号”主要承担三项任务:一是开展海山区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积累基础资料;二是开展调查区环境调查与评价以及相关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环境基线自然变化范围和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三是在特定海域承担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保障任务。预计整个航次科考时间约120天。中国大洋第27航次是“海洋六号”第二次执行远洋科考任务。

  “海洋六号”船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航次分为三个航段,将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杨胜雄、副总工程师何高文以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方兰分别担任各航段首席科学家。

  整个航次将有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公司、厦门大学等9家单位共73人参加科学考察。

背景材料: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海底区域勘查活动,90年代后,我国相继开始进行富钴结壳、深海硫化物等前期战略性探查工作。在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与国家海洋局的共同努力下,1991年3月,我国成为在联合国已登记的第五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并于1999年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2011年,我国在印度洋获得1万平方千米的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的海洋地质综合调查与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国家基础性、综合性、公益性海洋地质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自1986年以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中承担了重要的任务,先后派出“海洋四号”、“海洋六号”船组织实施并圆满完成了12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取得了大量的实际资料,完成了多个航次报告, 2011年10月,中国大洋协会授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大洋工作“集体突出贡献奖”。

  “海洋六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的一艘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全回转舵桨、动力定位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并配有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海洋地球化学、深海水下遥控探测(深海机器人)和水文调查等世界先进设备及相应的实验室,能满足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调查要求。具备扩展能力,可开展极地夏季轻度冰区航行和综合调查能力。

  “海洋六号”船于2009年10月入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11年6-10月间首航太平洋,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现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海洋六号”船特色的大洋调查模式,培养和锻造了一支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的优秀团队,被中国大洋协会授予“首航深海大洋 科考业绩卓著”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