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海洋六号船举办系列科普讲座

来源:广州海洋局 作者:刘卫红 发布时间:2011-07-15

    从7月2日开始,海洋六号船调查部经过精心组织,利用航渡时间,在五楼会议室举办了每日一讲系列专题讲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精彩讲座,深受科考队员们的欢迎。

    由首席科学家杨胜雄总工主讲的《深海固体矿产资源》拉开了科普讲座序幕。他授课引用的资料多,知识面非常广,包括多金属结核、富钴铁锰结壳、热液硫化物以及海洋调查技术四方面内容,紧密结合本航次要开展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任务,从这些资源的分布、成因,调查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给大家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轮廓,让全体与会人员对即将开展的工作提前有了认识。

    7月3日,来自国家海洋局二所的赵宏樵教授讲授的是《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从大地构造、地球化学、古海洋学、岩矿分析等学科方向对富钴结壳的形成环境、物质来源,元素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富钴结壳与地幔柱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富钴结壳可能是地幔柱类型海山所特有的矿产类型,提出了富钴结壳成矿的模型:“幔柱—底流联合控矿”。报告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学术性强,让在座的各位调查队员拓宽了视野。大家希望自己也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7月4日,首席助理刘方兰给大家作了《我们的“海洋调查”》的讲座。从80年代的南海调查讲起,一直到后来的大洋调查、南极南大洋考查,中间还穿插了中国在南海与周边国家的边界纠纷,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报告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风趣幽默,现场气氛很活跃。

    7月5日,邓希光博士做了《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报告,从学术上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了太平洋。大陆漂移由魏格纳在病床上突发奇想得到的灵感,然后经过比较系统的搜集证据开始,经历了一番的波折,最后借助多学科的证据,包括磁条带的对称分布于洋中脊;洋底沉积物厚度在洋底不等厚,洋中脊最薄或者没有,越远离洋中脊沉积物越厚;地热在洋中脊最高,在海沟处最低等等令人无可辩驳的证据,最后由几位地质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这一翻天覆地的理论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推向了正确的轨道。目前板块构造学说还正在不断的完善,对板块扩张的机理还在研究中,也许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们国家的地质学家能为认识地球、理解地球做出更大的贡献。

    7月6日,柯胜边部长介绍了海洋六号船综合调查平台,全面介绍了该船舶的重要设备及主要参数、调查作业场所、船载调查设备,最后介绍了海洋六号船能支持的调查作业和科研项目。第一次来海洋六号的科考队员对本次讲座内容非常感兴趣,不停地进行提问或讨论,气氛相当热烈。并建议该PPT经过补充完善后作为展示海洋六号调查能力的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