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毛景文: 重新审视现阶段商业性与公益性地质工作之间关系,合理定位公益性地质工作

来源:矿产资源所 作者:毛景文 发布时间:2009-07-31

    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目的在于提高找矿效率,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欲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客观准确地认识我国目前的国家体制及发展阶段、地质找矿勘查运行机制、我国矿产勘查的现实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大讨论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合理构建矿产勘查新机制,破解阻碍发展的难题,促进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

 

    1. 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分体运行方向正确,但在过渡阶段政府引导和扶持必不可少

    西方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提出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分体运行模式,保证了地质找矿有序地进行。政府出资开展工作,获得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成果和信息无偿向社会发布,服务于社会发展及商业性地质工作。而商业性地质工作根据有关成果和信息,在市场筹措资金,开展风险勘查。商业性矿产勘查是一项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行业,高额利润是根本取向。在人类历史上,找矿勘查的旺季和淡季交替出现,由于社会迅速发展或战争引致对矿产资源的高度需求而出现旺季,相反由于社会缓慢发展或经济萧条而出现淡季。在旺季期间,矿业活跃,矿业公司像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蓬勃发展,通常发现和探明一大批矿产地及新资源。在矿业淡季,不少小公司(或初级公司)纷纷夭折,大公司也快速缩身(即裁员,暂缓勘查和关闭矿山)。对于这样的地质勘查体制,西方人有既有成熟心态也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盈利发财,皆大欢喜,经营惨淡,甚至失业,也是自然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国有“小社会”形式的地质勘查队伍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原有的体制难以适应。在上世纪末期,国有勘查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并成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统领全国公益性地质工作。原有的地质勘查单位和矿山逐渐向国外类似的矿业公司方向转变和发展,地质勘查单位开始拥有自己的矿山(向下游发展),而原有的矿山逐渐认识到公司必须拥有勘查人员或队伍(向上游发展)。与此同时,民营或非国有的矿业公司开始出现,并逐渐在发展壮大。自从8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的体制改革一直在摸索中推进,实践证明过去10年的改革,其整体方向是正确的,尽管出现了不少阵痛。到目前为止,改革仍然在持续之中,在这样的过渡阶段,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必不可缺少的。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在某些方面或局部很难截然分割。只有因势利导,正确把握,逐步推进勘查单位(或矿业公司)与国际接轨,并逐渐出台政策,完善相关配套体系和政策加以保障,才可能形成具有实际性质的分体运行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

    2. 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艰难起步和稳步推进,政府引导资金是润滑剂

    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队伍在我国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个部分,以前者为主体。迄今为止,非国有矿产勘查单位尚处于起步阶段,关键问题是如何规范和引导,在合法规的前提下保障其权益,使之逐渐成为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国有矿产勘查单位而言,尽管勘查队伍和矿山已经基本上企业化,但是它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首先是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单位的历史承载过重,企业获得利润后,首先必须考虑包括退休职工在内的所有员工的利益;其次,企业性质不足,政府和事业属性过于明显,管理层次过多,约束重重,效益低下,亏损很少有人过问,盈利则需以一定比例上交到主管部门;再次,缺少企业灵活的利益分配政策,在一线工作的大多数人员工仍然是最辛苦,待遇最低,以至于后继乏人。此外,企业的人事权很小,即使面临着巨大困难也不能随意解雇职工。正是由于存在以上几个特点,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单位仍然十分脆弱,即使在矿业活跃期获得了巨额利润后,用于可持续发展的经费也比较少。因此,在这一过渡时期,政府不仅需要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逐渐引导和扶持这些单位成为具有活力的商业性矿产勘查队伍,而且应以不同形式提供引导性资金,支持企业快速发展和壮大。过去几年,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的执行帮助不少矿业公司探明了新资源,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中央地质勘查基金是另一种引导性资金,正在全面启动和有序推进。国家规定对地质勘查基金出资查明的矿产资源一律采用市场方式,所得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成,主要用于补充地质勘查基金,实现基金的滚动发展。如前所述,国有勘查单位和矿山已经变成矿业公司,这种规定看起来是合理可行,但令不少勘查单位望而生畏,他们宁可把最可能找到资源的矿权暂时搁置,也不申请中央地质勘查资金。商业性矿产勘查队伍是找矿勘查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事关我国地质工作改革的成败,也是地质找矿获得重大突破的重要环节。

    3.公益性地质工作:支出经费应纳入国家预算,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主动伸手拉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10年以来,完成了大量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方式(例如,省部合作,局与国有大型企业合作)积极推进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结合,这些举措的重要性将会日益凸显。在现阶段,公益性地质工作不能仅仅限于“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而必须主动伸手,全面拉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实现找矿勘查的重大突破。

    (1)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持续为国家发展提供基础性资料和公益性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因此,中央和地方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日常支出经费必须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体系,具有固定的经费切块。只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才能系统地部署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全面提高地质调查成果的科技含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商业性矿产勘查。

    (2)借鉴西方矿业大国的成功经验,在重要成矿区带开展系统地质调查、勘查和开发(类似于汪民部长倡导的整装勘查)。以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为先导,及时发布成果,引导矿业公司迅速进入商业性勘查和开发。按照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在一定时期选定几个成矿区带开展工作。

    (3)地质调查是一项探索性强的工作,只有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持续支撑找矿勘查不断取得新突破。有必要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建强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以此为平台长期稳定地开展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理论技术研究,全面提高地质理论和找矿勘查技术水平。培育一支矿种和成矿区带专家队伍,保证他们长期稳定在一定方向、领域和地域开展研究,产出高水平的系统成果。只有依靠这样的专家队伍,才可能对全国、乃至全球地质找矿进行科学部署,培训商业性勘查地质队伍,全面提高找矿效率。

    (4)最近几年,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犹如巨浪,迅速涌入非洲、南美和周边国家,但我们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引导作用明显滞后。过去几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周边国家地质矿产对比项目,初步建立了一个平台。但是,这仅仅是起步,仍然缺少系统资料和最新成果。希望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必要申请一笔专项经费,长期连续为非洲、南美和周边国家培养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工作人员,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同时,我们将获得系统的地质矿产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正确地引导我国企业在国外合理投资勘查和采矿,这种行动将进一步增强了我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功在千秋。

    (5)转变思路,以宽阔视野审视公益性地质工作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勘队伍找到矿床的数量和储量大小是判别成果或对国家贡献的唯一标准。地勘改革之后,公益性地质工作面向全行业、乃至全社会服务,由其调查和研究形成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和新资料,一旦推广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应该是其成果的组成部分。只有科学地甄别成果和效益,才能引导各级政府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重视,也将增强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人员的信心和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