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张佳文: 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来源:矿产资源所 作者:张佳文 发布时间:2009-07-31

    当今时代,人类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三大难题。我国人口居世界首位,人均资源不足,环境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无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土资源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实现地质找矿改革发展重大突破,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决定》的精神,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推进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资源和环境的永续要求。

    一、矿产资源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地矿产业属于基础性产业,它是处于整个工业生产最前端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很重要的产业部门”(引自《江泽民1990年听取地矿部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1、矿产资源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地位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本来源,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泛指在一定科学技术条件下,一切分布于陆地和海洋、地表和地下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天然矿物及岩石资源。矿产资源根据当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

    迄今为止,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中,70%是矿产资源。我国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90%左右的能源、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30%以上的生活用水来自矿产资源。实际上,任何生产活动,无论是工业、农业或是其他经济活动,都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可以说一切物质资料、财力资源,归根到底,都是由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提供的,或者说,是经过人类的劳动加工后转化而成的。

     马克思说:“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第9页)。恩格斯说:“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集,第508页)。这些精辟的论断,揭示出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密切联系,阐明了矿产资源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地位。

   2.矿产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宝贵的自然财富。在现代社会,其储量、种类、丰缺及其赋存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不仅影响其当前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影响其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后劲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确立。

    国际上对自然资源的评价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排序法。该方法可以评价和反映各国资源的总体状况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自然资源综合排序不仅考虑资源的总量,还考虑人均资源占有量以及资源分布的状况。另一种方法是各国综合资源负担系数法,即计算各国自然资源负担的人口数量与世界平均值的比值。根据中科院国情研究小组提供的研究资料,我国自然资源综合排序在世界144个国家中排第8位;资源负担系数为3,即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资源大国之一,但综合资源负担系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越丰富,数量越大,质量越好,种类越多,开发利用的条件越优越,其产业结构就越完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国民经济发展就越快。除少数国家外,这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通则。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矿产资源已成为国家间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往来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实施对外开放战略,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资源作保障。因此,矿产资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就是必然。

    3.矿产资源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矿产资源工作是整个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与其它生产环节相比,矿产资源工作处在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最前端的先行地位。毛泽东同志50年代在分析地质工作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时说:“地质部是地下情况侦察部,他的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地质工作得提早一个五年,提早一个十年”。矿产资源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先行地位与导向作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从矿产资源工作的先行地位看

    一是发展矿业要求矿产勘查工作先行。矿山开发,矿业发展,矿城建设,矿工就业,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要通过地质工作找到矿产地。

    二是发展能源工业要求超前准备资源。能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要发展能源工业,建设油田和矿井,就必须首先探明石油、煤炭、天然气、地热、铀矿等能源矿产资源及进行矿山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三是原材料工业需要矿产资源工作先行。发展冶金工业,同样需要通过地矿工作找到并探明发展钢铁企业所需的铁、煤、锰、耐火材料、白云石等矿产。

    发展有色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纺织工业也是如此。

    即使在现代信息社会,发展航天科技、光导纤维、半导体原料生产、纳米材料等高科技领域,也需要大量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原材料。

   (2) 从矿产资源工作的导向作用看

    矿产资源工作不仅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行地位,而且对于国民经济中许多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性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对于矿山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尤为明显。

    建国以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人烟稀少地区发现并查明了一大批大型矿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矿业开发,从而导致了包括大庆、四川攀枝花、甘肃金昌、内蒙乌海等300多座新兴矿城的形成。

    二、正确认识矿产资源工作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土资源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宏观调控部门,建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大政方针,切实履行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职能,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参与调控,依法行政,努力提高了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地质工作者近60年的找矿勘探,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158种;矿业蓬勃发展,建设国有矿山8千多座、非国有矿山10多万座,年采掘矿石量40多亿吨,列世界第3位,并进入到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行列。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铜、铝、铅、钾盐、硫、磷等45种主要矿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我国已进入资源消耗快速增长期,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开始走低。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够保证需要的,到2010年只有24种,到2020年仅有6种。除煤炭、建筑材料等非金属矿产外,其他矿产的国有骨干矿山,已有2/3进入中后期,4百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资源供用难以为继,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我国是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建国以来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依靠资源高消耗的粗放经营的发展经济道路,在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国家扩大内需,进一步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改走一条资源低度消耗的集约经营的发展经济道路。

    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依赖其经济实力,实行全球开放与保护本国资源的战略;一些资源短缺的国家则不遗余力地提高本国资源的供给能力,以确保在危急关头的应变能力。

    必须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对矿产资源需求力度的加大,我国后备资源储量的增长速度已明显滞后于消耗速度,新的能形成接替资源的基地少,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持力度正呈下降趋势。从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状况看:

    1. 能源供需矛盾

    我国能源资源丰富,总量和产能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但能源消费总量也高居世界第2位,且利用方式粗放,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一直持续增长。近年我国能源的供需形势并不乐观,石油产能增长受到资源禀赋的制约,煤炭产能增长受到精查不足和环境容量的制约,天然气产能增长则受到管网不足导致的市场需求制约。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需求量仍将很大,能源供应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 矿产资源供需矛盾

    虽然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仅居世界第53位。以铁矿石为例,我国生产能力已经接近极限,近期大幅度增加国内产量的可能性不大,但国内消费量却急剧攀升,对外依存度大幅度增加。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主要矿产品进口量逐年上升,可以说已逐渐成为矿产资源进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将日趋明显。这将使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长期存在。

    我国资源战略的基本方针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关键性资源立足于国内供给。当今世界上很少有国家仅靠自身的矿产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但是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无疑是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我们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低度消耗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工业生产体系,包括发展节能、节材、节水、节约资本等重效益、重品种、重质量的技术和制度,以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引自《胡锦涛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据此,要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即矿产资源利用方式要从主要依靠建设新矿山,单纯追求矿产品数量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来,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实现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偏重发现的矿业管理转向参与宏观调控的矿政管理,发挥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履行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四项职能,实现矿产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应着重处理好五个关系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在认识上的逐步深化。实现地质找矿改革发展重大突破,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1.处理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关系

    要对准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充分利用好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要主动应对金融危机,合理调整和优化矿业投入产出结构,建立多元、稳定、经济安全的可持续供应体系,在宏观上确保全国矿产资源供需总量平衡。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应发挥比较优势,立足国内。要提高能源、钢铁、建材的基本自给能力,对国内稀缺和珍稀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对重要战略资源建立必要的资源储备。同时要加强境外矿产勘查工作,用好国外资源。重点是选好国家,选好矿种,调剂余缺,调剂品种,适当进口国内紧缺资源及其产品,积极出口国内优势资源及其产品。建议中央政府应有专门部门统筹调控和宏观管理资源供需总量平衡和国家资源安全和发展战略问题。

    2.处理好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矿产资源开发的目标应当使其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并有利于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应依据《矿产资源法》和相关法规,按照不同资源的类型、区域和特点,制定有效的开发保护计划,各地各部门依法具体实施。

    要抑制资源的破坏和流失,各级政府和矿山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维护和保持正常的矿业秩序。对可更新资源要努力使其增值,对不可再生资源,除处理好地下资源开采利用与地上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外,还应注意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当开采某些矿种时,对那些伴生的、暂时不能开采的资源应采取封存等保护措施。对国内稀缺和珍稀资源要坚决实行保护性开采或暂时封存,确保合理的永续利用。

    3.处理好资源开发与资源节约的关系 

    由于我国矿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设备陈旧,资金短缺,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不够健全,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因此,资源节约潜力很大。

    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资源开发投资大、周期长、成本高,应作为中长期的发展重点。节约比开发节省投资,周期短而见效快,应作为中近期的重点。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矿产品替代和新能源,并加强对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要综合利用共生、伴生及“三废”矿产,提高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矿产资源量,使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低于经济的增长率。

    4.处理好资源开发的超前准备与后续开发的关系

    缓解本世纪前20年我国矿产资源的紧缺状况,必须从现在起就着手加强相关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探和调查评价。矿产资源规划、资源潜力预测、矿产勘查部署和提交工业储量等前期准备是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超前性和风险性。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从开始找矿到确定可供开发的矿产地,平均成功率只有3-5%;而且需要提前大约8-10年或更长时间的地质勘探准备期。

    要切实加强国家区域性、公益性、战略性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加大重要固体矿产勘查、海洋油气勘查、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要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利用矿产资源,重点加强西部工作程度低的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和中东部危机矿山资源接替的对策研究,运用新的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指导找矿。

    5.处理好体制障碍和主动作为的关系

    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要合理解决中央和地方找矿投入、矿权设置、勘查部署、风险利益等诸多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要切实加强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决策效率,统一部署工作,统一组织实施。要尽快确定中央公益性地质队伍的规模与编制,在中央财政设立统一的国家地质勘查科目,保证地质工作的经常性费用和工作费用。

    要在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首先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必须按照地质工作规律,在全面系统总结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科学部署全国工作力量,在足够经费支持下,长期培育和稳定形成若干个区带研究团队,依托重大科研和找矿勘查项目,运用成矿理论和方法技术的最新成果,组织开展系统科学研究和调查评价工作,实施区带联合攻关,改变以往组织和实施工作的状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发展经济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土资源系统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加快地质找矿改革发展,要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学习贯彻《决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认清形势,履行职能,参与调控,促进发展,努力实现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切实做到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维护权益更加切实有效,服务社会更加全面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