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李向全:迎接挑战,开拓创新,支撑、引领我国水工环地质事业新发展

来源:水文环境所 作者:李向全 发布时间:2009-06-30
    一、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
  目前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工作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首先,国家为拉动内需,投入入4万亿资金开展以服务民生的经济建设,一些大型铁路交通、核电建设项目陆续启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动的主体功能区建设。这些都为水工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次,国家、社会需求对水工环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水工环的地质调查精度急需大幅度提高。原1:20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精度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急需开展;第三、水工环学科理论急需创新突破,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影响,以及工作的不断加深,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科学问题,水文地质工作正在由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一般性环境问题研究,转向水文地质基础理论的创新突破,高精度水文地质调查平台建设,极端环境条件下重大水环境与灾害问题防治研究。工程地质工作由场地稳定性调查,向大的一级构造单元稳定性和山体稳定性调查转变,由单体灾害防治研究向灾害链综合灾害效应防治研究转变,面对这些新问题,目前的学科理论明显滞后,水工环工作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第四,水工环队伍调查研究能力需要大幅提升。构建国家“野战军”、地方部队、行业队伍配置合理,分工明确的队伍体系。做到地调科研的有机统一,改善重地调轻科研,重地方队伍建设轻直属核心骨干队伍建设和学术领军人才培养的局面;第五,需要建立水工环有效服务机制,应对重大水环境问题与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建设成果转化延伸的体制机制。
   二、我所应继续发挥国内水工环事业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有着五十年的辉煌发展史,曾是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摇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的研究中心,涌现出以张宗祜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术大师。在三峡大坝选址、青藏公路选线、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黄土高原黄土形成与水土流失防治等重大工程问题与研究领域作出了显著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整个地质工作形势不景气,加之一大批老专家相继退休,我所的发展进入低潮。但是,新一代水环所科技工作者并没有气馁,没有退缩,逆境中求发展。继承和吸收了老一辈专家的丰厚学术积淀,并加以发展创新,使我所的水工环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我所承担了一系列重大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批中轻年科技人才迅速成长起来,在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构建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测试平台,调查研究能力显著提升。在同位素水文地质、地下水有机污染、城市地质等研究领域保持着国内领先地位。从整体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综合实力来讲,我所依然保持着国内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学术中心地位。因此,在新形势下,我所应抓住时机,顺势而为,开拓创新,巩固加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中心的地位和局面,着力发挥国内水工环事业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三、明确目标,深化改革,突出成果
  1、明确目标
    虽然我们是一个部级研究所,但我在国内的学术生望并不低,在本研究领域内处于第一层次。我所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制定未来五年明确的战略目标,力争使我所成为我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学术研究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试验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计算中心。 
    2、深化改革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通过深化改革,使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形成包括国家、部级水文地质研究试验室、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队伍、测试试验信息等服务支撑队伍在内的队伍体系。形成包括科技领军人物、知名专家、科技骨干、基层队伍配置合理人才梯队。强化试验平台建设,实现由一般性项目测试分析向国际尖端特殊项目测试、大型物理模拟试验方向转变。能够承担国家层面重大科研项目(973、863、国家支撑)、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性重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以及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服务的社会横向项目。 
    3、突出成果质量
    狠抓质量管理,突出成果质量,通过优化集成,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提高获奖层次。注重重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延伸,使之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扩大我所社会影响。
    4、建立开发灵活的科研体制
    需要建立一个流动、开放的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客座专家、博士后、博士的作用,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科研平台,通过他们引进、研发高层次科研理论技术,出高层次成果,为我所服务。同时也使能够我所能够保持科研动力与活力。
    5、创造稳定和谐的科研环境
    建立严格、合理的奖惩机制。形成聚精会神搞科研、一心一意谋创新的良好氛围。风清气正,和谐稳定、干劲十足。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未来五年、十年内,一定会成为我国本领域一流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