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建梅:立足科研创新 为新时期地质找矿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水文环境所
作者:申建梅
发布时间:2009-06-30
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人类对矿物的需求永无止境。中国找矿勘查的历史是理论突破和技术方法变革的历史,多年来,中国地质找矿事业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近年来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比如不少矿产资源渐显枯竭,重大地质找矿成果不多,矿产勘查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总体上地质找矿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这些表明,进一步发展地质找矿事业,需要在以前取得的光荣成绩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体制和机制。
新世纪新阶段的地质工作,必须更好地为提高资源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服务。中央要求,国土资源工作必须以提高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水环所作为国家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理论研究在国内地质行业应该发挥其专业优势,在加强地质工作、发展地球科学的基础上,普及地学知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这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更自觉地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地球的和谐发展。
1.培养利用高等地质人才
科技发展,人才先行。发挥国家科研单位人才培养优势,更好地发挥高等地质教育优势、加快地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依托科研实际,解决近年来一直滞后于国家地质事业发展的高等地质人才培养问题。
强化基础 突出实践
重视基础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在项目科研实践中巩固地质基础知识,开发创新意识,把完成科研任务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设立青年实践基金,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培养、发挥青年人的创新思想;积极开展项目合作,与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接轨、交流。
创新机制 合理规划
地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给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挥平台。人才队伍专业化,各有所长,使专业技术人员能更好地学习掌握和发挥专业技术知识,成为专业专家;提倡大型项目研究,多方合作体制,在基础地质上各专业团队集中工作,有利于相互融合与协调;经济和设备的配备上,实行预算管理、定额核定、数字决算、考核细化、权利强化、风险等方面的管理明晰化,努力实现装备现代化、专业化,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和数据模拟技术,加大高分辩率遥感技术、高精度地球物理和灵敏的地球化学技术应用。
2.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栖息场所、活动空间,以及人类生活生产所需物质来的基本载体。地质环境对于人类的生生活及生态之间的适应性如何,从根上决定着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质量。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保地质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经过多年的努力,地质环境、地下水监测网络已经基本建立;地质环境信息体系初步形成;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逐步展开;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得到开拓;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初步掌握了全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对重点地质灾害开展了专项监测预报与防治;适合中国国情的群测群防体系正在建立,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和重点地区的应急治理初见成效。所有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环境保护的意义日益显著,解决环境问题的地质工作将更为重要。地下水等既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十分重要的环境要素,这方面的调查监测工作有待大力推进。与此同时,土壤污染加剧,矿山排放“三废”污染面积扩大,重大工程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增多,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作用,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地质环境保护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说,地质环境工作既要加强对地下水、矿泉水、地热等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又要大力推进保护和恢复整治地质环境、保护地质遗迹等工作。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越来越成为巨大的地质应力,诱发着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特别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损失逐年加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各类地质灾害死亡人数达上千人,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元。地质灾害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缓变性环境地质问题与灾害。如因地下水超采,我国已产生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的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4,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也明显增多。另一类是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国土面积1/3以上,地质灾害几乎遍布全国。
要提高监侧预报与防治地质灾害水平.,地质工作就必须加大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力度,不断提高水平。
3. 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从矿产资源来看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目前有一半以的资源储量消耗速度大于增长速度;油等战略性矿产品和富铁矿、铜、钾大宗矿产,进口量逐年增加。特别是些国有大中型主体矿山和矿业城市,矿产资源枯竭面临日益严重的困境。找矿勘查虽然已经有了上百年历史,但是,我们仅仅探索了地球“皮肤”的局部。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占地球70%的海洋和荒漠还有待深入探索。
像东北不少资源型城市现资源枯竭。如果能找到矿产,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能使这些城市发展下去。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大;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土地特别是耕地的利用结构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退耕面积很大;再加上自然灾毁造成耕地损失等等。
地质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科学.应当对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不断地提出科学依据。我国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我们面临的资源形势是严峻的,这要求我们必须立足科研创新,做好地质工作规划部署,进一步加强地质预研究工作,推进国土资源的调查评价,努力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