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王宇; 影响单位地质调查成果质量的因素浅析

来源:水环地调中心 作者:王宇 发布时间:2009-06-30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地质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推进地质工作根本转变,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国土资源部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多层面、多领域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大讨论活动,结合单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年来影响单位地质调查成果的一些因素。

    一个单位如果没有突出的、影响重大的项目成果,就不会在行业内享有知名度,对其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势必受到影响。早在1978年,水环中心的前身就凭借《水文地质手册》而享誉全国水文地质界。

    近10年的地质大调查工作,单位从适应到熟悉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性质,经过了一段艰难的过程,项目经费由初期的一千多万元增加到目前的近四千万元,在完成地质调查项目的同时,锻炼出了一批项目负责人,也涌现出了一些地质调查成果。但是,如果站在单位定位高度的角度看,在高标准要求下,这些成果就显得不突出,在水工环领域没有重大突破性影响。

    影响地质调查成果质量的因素,我们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应战模式不利于出好成果

    项目工作时间过于短暂、紧张,造成项目工作成为应战模式。

    造成的原因有二:一是项目经费到位太迟,基本上造成下半年时间要完成一个预算年的工作任务。项目人员基本上是应付任务的完成,没有精力静下心来考虑成果的突破性进展。二是高层管理层急于见成果,项目安排密度偏大,周期偏短。

    2.  项目人员超负荷工作不利于出好成果

    时下,企业考核单位领导层的重要项目就是经济指标。无疑,科研事业单位也受到此类风气的影响。经济指标高了,经济效益好了,这是好事,不过,从出好成果角度来说,项目人员的工作负荷大了不利于出好成果。

    3.  项目立项模式对成果的影响

    曾记得汪民局长来中心时讲过,立项应该走上、下、上的模式。目前的立项模式没有走出下、上、下的模式。就是说,项目由下面的单位提出建议和论证,上面审核批准,再由下面单位组织实施,这样的模式,由于下面的单位站的高度不够,造成项目不能贴切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项目的价值受限,项目的成果就没有轰动效应。只有走上、下、上的立项模式,地质调查项目才能够做到全国统一规划,才能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结合。

    4.  项目管理机制对成果的影响

    项目管理过程中,明显有行政干预技术的现象。比如:项目按年度编制报告,而水文地质调查观测要经过丰水期、枯水期一个完整的水文年。这样势必造成成果的不适宜性。

    5.  财务管理机制对出成果的影响

    目前的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是严格按照预算进行的。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便于审计,不利的是有的预算项目不能达到准确或漏算,影响项目实施,多数项目负责人被现行财务制度搞的无所适从,耗去大部分精力。

    6.  人才素质与能力及影响力对成果的影响

    目前,单位所拥有的人才,属于实干性人才,不属于学者性人才,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在项目外部协调和吸引更高人才进入项目的问题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有的项目对成果总结和提升不够。

    近年来,由于单位整体知名度影响以及所在地域影响,难以引进博士学历以上的人才,能够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受现行教育体制影响其水平教育和过去相比降低不少,到位后独立工作能力尚需锤炼。加之单位自我培养能力不完善,存在经费问题、与项目工作时间冲突问题等矛盾,造成人才队伍梯队断档,由于项目数量不断增加,项目组普遍存在缺乏中坚力量的问题,仅靠一两个人去提高项目整体成果质量可能性不大。

    综上所述,影响单位成果质量的因素众多,这里仅粗略地给予分析,由于站位高度有限,仅代表单位局部的部门观点,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