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是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编图中心。水环所以“开展水工环地质研究,促进地质科技发展”为宗旨,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重视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工作,推动水工环学科创新体系建设;重点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带普遍性、关键性、战略性、公益性和区域性的水工环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在区域水循环、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黄土与全球变化、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下水微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和专业编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为国土资源开发、整治、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十一五”以来,承担完成了多项水工环科研地调项目,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连续两年评为中国地调局和地质科学院先进单位、河北省文明单位。根据河北省委的安排,我们所在去年下半年参加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很多学习成果,在这次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大讨论”活动中,我们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以“实现水工环科技现代化”为目标,以为人类进步服务为目的,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适应,坚持不懈地推进水工环科技发展。
一、坚持准确定位,充分认识水工环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匮乏国家,尤其是淡水资源更为紧缺,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而我所作为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的重任。有为才有位,如何寻找更多的水资源,充分发挥水工环工作的主力军作用,事关我所的生存、发展与稳定。为此,我们应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站高位,要站在服务国家建设的高度,抓住实现水工环科技工作新突破这个关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举全所之力,充分发挥人才、装备、技术等专业优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水工环基础理论和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技术支撑。
二、坚持机制创新,充分调动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科研地调队伍是我所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如何激发队伍活力,调动职工参加地质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是加快水工环科技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应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创新:
1.创新特殊奖励政策。实施科技成果奖励和特殊贡献奖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注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创新薪酬管理机制。对科技人员制定具体的科研成果考核指标,按企业化模式进行管理,指标完成情况与全年的工资、奖金相挂钩,年终考核兑现。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实行向科研一线人员倾斜的政策,逐步建立起知识、技术、管理、成果等要素参与绩效和奖励分配的新机制,为稳定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
3.创新用人管理机制。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是组建以学科带头人、研究员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成立创新研究组;其次是开展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评选活动,对有突出工作能力和表现的技术人员实行特殊奖励,极大地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是紧紧围绕所里制定的“五一一人才工程”目标,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每年都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一大批专业对口、德才兼备的硕士研究生以上毕业生,在工作上实行“导师带徒”,让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三、坚持科技进步,充分提升水工环科技工作的有效性
坚持“科技兴所”战略,紧跟国际地质科技动态,引进国际高端先进装备,全力打造一支技术精湛、装备精良、队伍精干的科研地调队伍,充分提升水工环科技工作的有效性。
1.注重资质提升。我所拥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工程勘察(甲级)、岩土工程(治理)乙级、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二级)、地质勘查资格证书、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认证合格证书(低应变动力测柱)、环境工程设计资质认可证书(废水、废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证书(许可证)。这些资质是我们服务社会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准入证,一定要维护好,并用我们良好的服务和优秀的工作提升我们的各项资质。
2.注重科研攻关。水工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持系统,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虽然它们有各自的不完全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是他们依据的地学基础是相同或相近的。它们是以“水——土作用”作为纽带紧密相连的。水与土是水工环研究对象,是基础。我国是个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差别较大,国土辽阔的国家。有许多各有特点的自然区域,这些不同的区域都有其特有的水、工、环问题和与地区自然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经济建设问题。对这些区域性问题要不断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工作,不仅对地区的发展建设有着长远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培养出几代地区性水工环研究专家来。必须建设好长久稳定的野外实验站(网)。现场实验(或观测)站是研究自然现象客观规律的不可缺少的基地。任何水、工、环的过程都是在时间上连续发生的,是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任何固定时空的自然现象都只是过程中的一个点,是局部现象。长期的监测(观测)是深入了解事物变化的本质规律的重要手段,特别对地学来说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它在科技发展规划中应占有重要位置,对学科的逐步深入发展和理论上的创新都是基本条件。
3.注重装备更新。“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没有先进设备,不可能产生新的科学认识,或理论,根本谈不上创新,更不用说原始创新。小米加步枪,是不能打现代化战争的。因此,要实现水工环科技现代化,必须科研装备现代化。
4.注重质量管理。要始终坚持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和研究报告、设计检查评比制度,较好地增强科研人员的责任心,保证各类地质资料的技术质量和产品质量。对优秀成果,要积极组织请奖。
5.注重学术交流。所里每年都要召开科研论文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为科研人员创造学习、交流的平台。并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四、坚持科技延伸,充分把握水工环工作的持续性
我所是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仅靠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难以满足我所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应坚持“带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的思路,坚持科研工作和多种经营两业并举的方针,走“大地质、大市场”的路子,通过发展延伸产业链,更好地服务我所经济建设,同时也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命脉,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作为空间,实现持续发展。目前,地质工作已从传统的资源型向现代的资源、环境并生型转变。我所科研部门的研究室、开放实验室和监测中心要与开发部门的工勘院、环工院树立 “一盘棋”的观念,集中专业技术优势,向大地质领域的方向拓展,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污水治理等方面发挥优势,努力为国家特别是华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搞好服务。
地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我们肩负重任,时不我待!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进一步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破解难题,努力实现水工环科技工作新突破与地质工作大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