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 拓展服务领域:水工环地质新课题
来源:水环地调中心
作者:金红
发布时间:2009-06-30
十九世纪达尔文创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为物种进化发展诠释了科学的内涵。而在现实社会中,不仅仅是生物,甚至每一个人、每一种现象、每一个学科的发展似乎都演绎着这一自然法则。
水工环地质工作也是如此,由最初满足人们对地下水的需求,发展成为今天改善人居环境、科学防灾减灾、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明水工环地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本身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源环境面临的矛盾日渐突出,水工环地质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国土资源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与建设需要提供翔实的地质依据,防灾减灾需要提升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水平,保障供水安全需要加快缺水地区水文地质勘查,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需要提供大量基础支撑。
相对而言,我国水工环地质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略显不足,客观上,由于工作程度不够存在服务的空白区,而主观上大多是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中央、部、局对此非常重视,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以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徐绍史部长强调水工环地质工作要拉长地质工作链,向应用领域延伸,为城乡建设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服务。汪民副部长要求从项目部署起就考虑每一个项目的成果服务,将服务作为地质调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究其原因,大致在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们水工环地质工作者习惯于攻克专业上高尖难技术问题,而不喜欢开展服务应用领域的工作,习惯于单纯完成项目任务目标,而不考虑地方政府需求,拓展地质调查项目;其次地质成果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地质调查成果汇交还限于纸质成果阶段,数字化比例较小,没有进行有效整合,深度开发,与现代高速发展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形成的信息化差距很大;第三是项目零散、单一,形不成整装勘查大成果,虽然在点上取得了突破,但服务宏观社会影响不明显。
如今,拓展服务领域这道题已经摆在我们水工环地质工作者面前,也是这次大讨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如不进行有效破题,水工环地质事业势必会逐渐没落,正如某类物种因与社会环境的不适应而灭绝。
但是,我们相信虽然我们服务社会的步伐还比较慢,过去一些年,我们还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只要有中央领导的重视,有社会各界的关注,有我们水工环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大讨论为契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水工环地质事业必然会迎来大发展,必然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绽放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