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浩: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学习的思考
来源:水文环境所
作者:叶浩
发布时间:2009-06-30
通过一系列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学习和研讨,深深地感受到这是国土资源部站在全国层面上,为将来科学地、合理地、系统地部署地质找矿工作的前奏曲,是围绕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念、地质工作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找问题和找差距及国土资源部相关机构布局等方面的一次大讨论,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地质事业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徐部长在谈到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一次讲话中提到:“……还有一项我们必须提供服务的,就是广义的环境地质工程,这个环境地质工程,包括地灾防治,包括西部缺水地区的找水,包括土壤的污染等等,所以,这与我们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关系”。汪民同志在地质调查局的动员大会上也针对徐部长的谈话,强调了关于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的背景和它的重大意义,即徐部长反复强调的。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二是地质找矿处于非常重要的关键节点,三是地质找矿工作迫切需要更大的提高。同时,汪民同志强调:“找矿怎么突破,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怎么解决,地质科技怎么进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需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包括我们自身的问题。……”
部局领导的讲话都谈到了环境地质问题,可见环境地质工作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正是我所的主业,所以,也把我所在这次工作中推到了前列。虽然“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名称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外部门从事此行业的人员众多,也积聚了很多的优秀人才,所以我所如何把握这次机遇,走在同行的前列,是值得仔细思考。针对我所的工作,有些不成熟的建议。
一、组织专门的临时机构,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集成,为地质找矿服务。新一轮的地质大调查工作即将走向尾声,我所在水工环领域是技术支撑,同时也从事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的工作。需要通过系统地围绕地质找矿工作,对已有的地质调查和科研成果进行梳理,找出已经完成的或即将结束的水工环工作是否满足地质找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拿出我们的研究成果比照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地质找矿工作的需求是否满足,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编制的一些规范和技术要求是否满足野外工作的实际需要和精度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二、改变思想观念,突破传统模式,做地质找矿工作的排头兵。如今我所的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基本上是基于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资料的综合分析,然后提出开展项目工作的系列申请工作。然而地质找矿工作是一系列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一些工作方式。我把我们的水工环工作比作是地质找矿“战役”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需要我们在地质找矿工作的前期阶段,对水工环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围绕地质找矿工作对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谋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地质找矿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地质工作的宣传,确实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近几年来,部局院所都在强调加强人才建设,培养我们地质事业的领军人才。但是,人才的培养只靠政策的激励是无济于事的,需要有一批致力于地质事业、不畏艰苦、甘于寂寞、默默无闻献身于地质工作的优秀人才,且不能急于求成。这就需要加强地质工作的宣传。坦率地说,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地质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是较低的,甚至一些已经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后来都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所以对于地质人才的培养,不仅只是提高待遇,而且也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同时要排除急躁的心态,尤其是老同志要给年轻人做表率作用,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会成为将军。我认为只要致力于地质工作,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就是人才。
四、端正工作态度,严格成果把关。地质调查工作进行了近十年,每个项目是否完全按照设计要求去开展工作?实际工作量是否完成?实验和测试数据的来源是否确切可靠?是否存在造假行为?,等等,都是部局院所的成果管理部门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科学研究是允许失败的,但科研的态度是应该端正的,也是一种职业道德问题。所以,在地质调查成果的验收过程中,因为目前的技术手段或理论支持等而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是允许的,但决不能“糊弄”纳税人的钱。
五、总结经验,开辟第二战场。近几十年来,我所在华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的水工环方面的地质工作,应该对该地区的水工环工作进行系统地的总结,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指导今后的工作,开辟第二个水工环工作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