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张翠云: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水环所”的思考

来源:水文环境所 作者:张翠云 发布时间:2009-06-30
    按照部、局、院的统一部署,“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正在地质行业深入展开。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发动整个系统、整个行业来思考、探索地质找矿工作的改革发展问题,在最大范围内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提升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目标任务是转变观念,找准问题,改进管理,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围绕大讨论主题“如何界定水环所的职责定位与作用”,谈谈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水环所。
    水环所作为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应该建设成为“引领型”的水环所。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研究内容方面
    我所要在我国水工环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 必须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带普遍性、关键性、战略性、公益性和区域性的水工环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要发挥引领作用就不能跟在别人后面做一些小修小改,必须选择技术转折的机会创新跨越,做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2、在发展模式定位方面
    一提到引领作用,就容易想到从基础研究做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时任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局长、美国总统特别顾问的万尼瓦尔• 布什发布了一份影响世界半个世纪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强调“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驱”,提出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的线性科研模型。上世纪的后半叶,世界各国的科研活动基本上都遵循“布什模式”,人们都相信引领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唯一源头是基础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99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司脱克斯教授在他的著作《巴斯德现象-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中,挑战了布什的线性模型,提出了科学研究的二维模型,特别是把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概括为“巴斯德象限”,使之区别于纯基础研究的波尔象限和纯应用研究的爱迪生象限。司脱克斯的二维模型反映了近30 年来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演变,为政府部门调整与确立科技政策提供了新理论根据,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之所以把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或者称为技术科学研究)称为巴斯德模式,是因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从事的开创性的基础研究大都源自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他从事的应用研究又有坚实的理论背景。
    我所的发展模式定位应是巴斯德模式。这就是说,我们要综合考虑国家需求、经济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将以未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与以基础研究为指引的应用研究结合起来,重点发展引领未来、有可能导致原始性创新的技术。
    我所不是做纯应用研究或纯工程研究的研究所,我们的科研应不同于目前国内其它单位的研究。我所应该不是其它单位的竞争者,而是其它单位的引领者。我们强调的核心技术应当有一些原始性的创新,不花几年功夫做应用基础研究,这种创新是做不出来的。 
    3、在跨越式创新方面
    回顾以往取得重大成果的研究,我们发现,凡是带有跨越性质的成果,开始立项时研究人员并没有完成任务的把握,主要研制者也不完全清楚水有多深,课题组的大多数成员都没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但只要有相关的基础和高度的责任心,大的方向把握准了,加上努力拼搏,就能超水平发挥,做出让人眼睛一亮的成果。相反,如果立项时可行性报告做得很充分,实现的细节已考虑得很周到,完全有把握完成,这样的成果往往就谈不上什么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所要强调带“跨越”性质的创新研究,要敢于做别人认为做不到的研究工作。这是因为我所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我们应有信心向水工环领域的国际前沿冲击。  
    4、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我所要在我国水工环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必须下大力气,应以优势学科为导向整合学术队伍,培养在国内、国际具有知名度、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我所应当有5-10名在国内外水工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学术带头人。为实现这一目标,重点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即把有学术潜力和进取心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以留学、访问学者身份派到国外学习,引进从海外著名高校、机构回国的优秀人才。
    5、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
    一般而言,技术创新来自科研人员的才智。科研人员的才智的起点和进步速度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单位的创新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创新成果的水平不如美国一流学者?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学者没有工作在可获得知识的最前沿,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做科研(除了偶尔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获取一些活的知识和信息)。一个单位的科研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内部的“活知识”的共享水平。所谓“活知识”是指还没有发表的最新科研成果、心得和见解等。美国的一流大学和大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报告,记载最新的进展。 
有些科研人员在论文正式发表前深怕别人知道他在做什么,把自己的思想包得严严实实。这样的科研人员往往进步较慢。造成这种不正常的科研环境与我们不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关。今后,我所评价科研人员应该不是看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的数量,而是看论文和专利的质量和水平。在本所发表了多少高质量的技术报告、在所内进行了多少次技术交流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每个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应当知道所内其它人过去做过什么研究,现在在做什么研究,已做到什么水平。如果所内有人已做出你想做的研究成果,就不要再重复做同样的事。现在所内不少课题组在做重复的研究,只要加强交流,从所内共享信息平台上能了解到全所活的知识,减少重复的无用功,就等于水环所新增加了几百个科研人员。同样,我们与国内外的同行也要加强交流与共享,随时了解同行的最新进展。在国外,每做出一项新结果,往往是最先让自己的竞争对手知道,这是基于对科学共同体的信任,也是科学共同体的游戏规则。
    让我们在水环所构建开放、共享、和谐、进取的创新文化,使我所成为创新者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