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波:理顺机制体制 瞄准应用需求 全面提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社会化服务能力
来源:水文环境所
作者:张永波
发布时间:2009-06-30
在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和面临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即将结束的关键时刻,国土资源部适时开展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对“地质工作适应新的形势、凝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突破机制体制问题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水文地质调查是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制管理、项目协作、面向需求等方面还存在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协调,以全面提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社会化服务能力。
一、突破机制体制问题,促进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
建国以来,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地矿部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水文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目前的水文地质调查具体工作中,涉及到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地调局内部单位之间的协调、数据与成果之间的有效利用等诸多机制体制问题,这些机制体制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促进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快速发展。
1.管理体制突破将极大促进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
以地下水资源调查为主体的水文地质工作在我国是由多部门共同承担的,原地质矿产部和现在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大量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十多年来,水利部从地下水资源管理的角度也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环保部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也进行了一些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多部门管理的体制无形中造成了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重复、相互之间的利益纠缠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国家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纠缠体现在具体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是难于协调的,就目前的现实情况看,国土资源部所属单位承担了基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并拥有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但地下水的水政管理在水利部门,并掌握了大量的地下水开采利用资料。上述情况不但造成资料共享和使用上的困难,也使的通过艰苦努力获取的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无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最大效益,这种管理体制对水文地质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突破这种管理体制、明确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法律地位,实现“水文地质工作规划-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进一步水文地质工作规划”的良性循环,对水文地质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公益性队伍的分工合作将有效提高成果的整合与影响
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以来,全国公益性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逐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通过几年的发展,公益性水文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基本完成。目前承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局所属单位中有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六个局属地调中心等单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所属单位没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在项目争取上存在恶性竞争和排他性;2)单位之间协作不够,资料和成果的共享难于实现。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应全局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在明确局所属单位业务定位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整体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处理好相关单位的关系,支持单位在业务上向纵深拓展,避免不良竞争、无序拓展。在具体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有效融合项目各参加单位优势,发挥队伍整体功能,进行合理分工与协作,做大做强地质调查项目,出成果,出亮点,上水平。
3.数据共享和社会化服务将成果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突破的关键
建国以来,地矿部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区域水文地质、供水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等,产生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基础数据,主要工作体现在1/20万水文地质普查、农业经济区和重点工矿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以省(市、区)为单元的1/50万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等方面。
开展上述工作所取得大量的原始资料都沉淀在当时的水文地质调查单位,鉴于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些资料已经变成了单位生存的饭碗和发展的基础,难于实现共享和社会服务。甚至近十年来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其它公益地质工作取得的原始资料,也无法实现数据资料的完全共享,更无法奢谈社会化服务,不同单位资料之间的相互封锁已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对进一步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
全面实现水文地质调查资料的共享和社会化服务,将极大提高水文地质调查精度,体现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公益性。在具体工作行动上,强调服务方式的转变,牢固树立服务型的思想理念,改进成果表达方式,加快成果转化速度,尽量贴近政府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4.专业研究队伍应在今后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局属水文地质调查队伍中,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是专业从事水工环调查和研究的事业单位,具有长期的工作经验、人才队伍和资料积累,在项目规划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单位的专业优势,在具体的项目工作中发挥项目优势。
二、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发挥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作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尚有一定的差距,在如何贴近需求、贴近社会等方面尚有许多欠缺,如何更好地发挥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将是我们今后一定时期内需要研究和部署实施的重要工作内容。
1.开展基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为社会化服务奠定基础
基础水文地质工作是开展水文地质研究和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从20世纪70年代陆续开展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为我国的区域水文地质工作和社会服务奠定了基础。从1999年开展,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了我国北方主要盆地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按1:25万进行了补充测绘,但和日益发展的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相比远远不能满足,开展重点经济区带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已具有迫切的应用需求和社会意义。
2.认真分析社会需求,有目的地部署和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社会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不但体现在地下水的供水意义,更重要的需要规划快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导致目前社会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需求十分旺盛,重要经济区的规划建设、矿业开发、地质灾害防治、饮水安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均需要水文地质工作的支撑。这就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统一规划部署,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充分考虑基础水文地质调查、专项水文地质工作、综合水文地质研究等工作的协调与相互协作,既要考虑长远水文地质事业的发展,也要满足当前国民经济建设对水文地质工作的需求。
3.制定应急预案,为突发事件提供水文地质支撑
在2009年初我国北方开展的大面积抗旱工作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地下水水源地调查和资源量评价工作,圈出了多个水源地的分布范围,给出了可开采量等重要数据。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这就给水文地质工作面对突发事件提出了如何提供支撑的社会服务问题。
在具体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在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同时,需要开展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严重气候干旱、地表水/地下水严重污染、重大地质灾害)提供水文地质工作支撑的策略与对策研究,制定应急预案,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提供应急服务,充分发挥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