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地质工作近30年的老地质工作者,曾经历过地勘单位的起起伏伏,见证了地质工作曾有过辉煌和低潮。记得,自1992年底起,由于地勘费用锐减,各地勘单位纷纷下海经商,被迫干起了自身并不熟悉的多种经营,其结局可想而知。现如今能延续并有所发展的多种经营企业屈指可数。地勘队伍渡过了艰难的时期。当时,好像也是说地质队伍要大改革,其结果是,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改行、外流、下岗,地质院校的地勘类专业或改行或招不到学生。以至于造成今天的地质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人员的梯次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原来配套完善的各类技术工种缺失。在此之所以要回顾一下地勘单位的历史,是要以史为鉴。统筹兼顾、立足现实、着眼长远。
通过这次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进一步完善地勘工作运行体制,具有一定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符合地质勘查客观规律的机制和体制的建立是取得地质勘查业改革发展的保障。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地质找矿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之时。国土资源部组织发动了这场“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面对形势,反观自身,查找问题、破解难题,使地质找矿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促进地勘单位的稳定与发展,提高地质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这场历时半年、参与广泛的大学习、大讨论,必将对我国的地质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笔者认为以往地质工作的起起伏伏并不完全是市场规律决定的,而是政策保障机制方面的问题。在“有水快流”口号鼓动下,矿产资源的滥采乱挖,资源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钨锡、稀土等矿产资源优势由于无序开采而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作为掌握矿产资源的地勘单位也只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近年由于国家矿业政策的落实,一些“资源型”地勘单位已初步获得了经济优势。
作为专业承担国家或地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任务的省级地调院,其自身如何定位?是否会有再一次低潮,如果国家项目锐减,我们靠什么来维持单位的稳定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地调人面前比较现实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们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打工(省级地调院不是他的队伍),接受省地勘局人事考核任免和其他相关政策指导(省级地调院未承担其下达的项目任务),同时受省国土厅行业指导(省级地调院未能享受厅直属事业单位相关待遇)。作为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事业单位,其自身缺乏经营资产。且原有的为数不多的矿业权,均转移到了原院属所所在的地勘单位。没有矿业权,也就没有法律意义上的产权保障。尽管资源勘查、国土规划、环境保护、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地质科学研究等工作离不开基础地质工作基础性作用;找矿突破更要充分发挥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的先行性支撑作用。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的作用人所共知。但是,利益分配不尽合理,同行业中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的地勘单位同样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这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地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我们要借“大讨论”东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地质勘查主业,努力实现找矿突破。有为才能有位。用自己找矿的实际成果回应一些人认为地调队伍不会找矿的偏见。
在我院目前承担的工作项目包括:部省“五方合作”的湘东诸广山¬-万洋山地区矿产勘查、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等。正如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强调指出的: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是历史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是当前地质工作的核心任务和第一要务。
第一、地勘单位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提高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对于缓解国家资源紧张局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尤其是我们直接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同志,要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增强信念,立足本职,确保所承担的项目按时如期完成。
第二,增强信念,进一步树立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的信心和决心。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矿产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矿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发挥好我院在全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作为当前地质工作的核心任务和第一要务。
第三,完善措施,确保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目标如期实现。一是确保工作统一部署。地质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科技含量很高、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系统展开,有序推进。遵循地质工作的客观规律,因为一个矿床从发现到投产并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好高骛远、务求实效。
二是充分利用我院正在实施全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成果,认真选区,精心布局,合理安排,统筹规划。圈定重要勘查地带,要加强资源潜力评价,划定重点勘查区,加强区块勘查申报立项工作。
三是充分尊重找矿工作的特点与规律。要制定专门办法,重奖找矿有功人员,鼓励找矿创新,激励找矿发现,大力营造找矿光荣的工作氛围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找矿人员的积极性。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深化认识,动态调整和完善工作部署。找矿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创新的认识过程,要善于抓住发现,勇于进行创新。
四要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要大力开展科技攻关,与利用省地质志修编与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重大科技项目有机联系,着力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推进重点、难点问题的攻关研究和找矿全过程的科技示范等,以科技和人才来保障地质找矿成果的取得。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人才的培养,要形成有利于人才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良好环境。
湖南的矿产资源丰富,与西部地区相比尽管工作程度较高,但在重要成区带、重要矿集区、已有大中型矿山的深边部仍然有找矿的较大潜力。目前地质找矿工作已逐步向深部及偏远高山区等工作难度较大的区域转移,传统的勘查方法、手段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因而需要利用中大比例尺的重、磁测量等物探方法来查明重要成矿区带深部隐伏地质构造和盲矿体。目前,新的勘查方法、技术和手段却极为有限,并尚末普及,如“3S”技术、数字化填图、高精度的物探测量等。地、物、化、遥等各种方法、手段在工作中的相互配合不够紧密。因而在地质勘查工作中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有待加强。
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力度,对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程度,拉动内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土资源部与湖南省等五方合作开展湘东诸广山-万洋山地区矿产勘查工作,是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重要举措,也是探索推进中央、地方、企业三者联动,公益性、商业性工作相互衔接,勘查和开发相互结合,地质找矿、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和矿业权配置相互配合的地质找矿新机制的重要示范和试点。
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工作者。本人以目前正在参与的湖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和湖南省地质志修编项目为平台,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尽可能为国家和省政府部署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优选靶区。
参与讨论,有感而发,谬误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