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黎:改变野外地质人才状况刻不容缓
浅谈“野外地质人才匮乏”这一制约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来源:地调局总工室
作者:曹黎
发布时间:2009-06-29
地质事业要实现大发展,人才是根本。从目前的情况看,野外地质人才状况非常令人堪忧,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上世纪九十年代地质行业困难时期以来,大量野外技术骨干转行或外流,地质人才培养规模急剧缩小,一大批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过早退休,导致年富力强、具有实践经验、能够长期从事野外工作的技术骨干严重不足。自2003年以来,虽然地质行业走出了低谷,并经历了一段新的繁荣时期,但由于人才培养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目前野外专业技术人才仍然严重缺乏。有调查显示,全国地勘行业的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到四分之一左右,而真正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由于人员紧张,野外地质人员经常是超负荷工作,“一个人当两个人用”非常普遍。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区调项目组有30多人,而现在也就10来人。过去物化探项目都是由专业地质员进行采样,而现在物化探项目基本都是雇佣当地的农民工进行采样。更为严重的,有个别区调项目甚至雇人跑路线,采集样品回到驻地后,再由专业人员进行岩性识别。
二、野外地质人员整体素质明显下滑。计划经济时代,地质行业虽然艰苦,但社会地位高、待遇好,高考的时候相对还比较受考生欢迎,考上本科地质院校的考生素质也普遍相对较高。再加上当时大学生毕业实行分配就业,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大多数都到了野外一线从事地质工作,因此当时野外地质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而现在,由于地质行业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待遇和其他行业比已没有任何优势,野外工作条件又那么艰苦,高考时愿意报考地质专业的考生非常少,因而考上地质专业的考生分数也都相对较低。地质专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有很大一部分由于不愿意从事艰苦的野外工作选择了改行,还有一部分则通过考取研究生,日后进入了科研、教学或管理机构工作,大概只有四分之一最后到了野外一线。近些年,野外一线新进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非常少,相当一部分地勘单位多年没有进一个专业对口的本科毕业生,新进的野外地质人员绝大多数都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大专或中专毕业生。而且受市场经济导向影响,地质类大专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庞杂,导致仅有的这些学生,地质学知识、技能掌握不牢,毕业后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胜任野外地质工作,野外地质人员的整体素质下滑明显。
三、人才断档导致人员结构不合理。野外业务骨干不断流失,地质专业招生急剧减少,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断档。目前,直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人员中,35-45 岁的中年人是主要的业务骨干,但这部分人才数量明显偏少,只占不到20%。野外一半以上的地质人员是经验相对欠缺的年轻同志。在一些地方,由于人员实在短缺,一些45岁以上、身体和精力都难以胜任野外工作的老同志,甚至还有个别已经退休的老同志,也被迫返聘回来继续从事野外地质工作。
四、野外地质工作吸引人才越发困难。这几年和未来几年,从学校毕业进入地质行业的学生都出生于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80后”和“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比上一代差,价值观也与上一代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当中愿意承受艰苦和寂寞,踏踏实实长期坚持在野外工作的人非常少。一些年轻人,即便走上了野外地质工作岗位,但在从事了几年之后,还是选择了离开。从这个角度看,野外地质工作岗位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难度越来越大。
以上四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地质行业多年,正严重地影响着地质工作的进程、质量和效果。长此下去,地质事业不要说发展,就是保住现有的局面都很困难,野外人才问题已成为实现地质事业加快发展最主要的障碍之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我国资源瓶颈将长期存在,今后一段时期地质工作仍然迫切需要加强。地质事业要加快发展,需要钱可以加大投入,需要装备可以购买装备,但人才的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野外人才的数量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迅速增加,野外人才的整体素质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明显提高,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积极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目前的野外人才状况已刻不容缓,这关系到整个地质事业的长远发展。以下是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地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野外一线输送足够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要适当地扩大大专院校地质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国土资源部作为地质行业的主管部门,应对今后一段时期地质行业各个专业所需人才的数量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通报给教育部和各有关大专院校。教育部和有关大专院校在充分考虑地质类专业大学生毕业时流失比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各地质类专业的招生数量。
其次,要想方设法增加地质类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力。国土资源部和有关大专院校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减免艰苦类地质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杂费,并加大这些专业助学金的发放力度,吸引广大考生报考地质类专业。
第三,要提升地质类专业教学的质量。大专院校要进一步优化地质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让学生掌握核心地质知识和技能,并扎实开展野外实习,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第四,国家出资的地质项目应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实用型地质人才的义务,每个项目都应明确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数目,积极为地质类专业大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
二、注重现有野外地质人员的培养和再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单位应努力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并做好人才的个人发展培养计划。建立相关制度,保证野外地质人员每年参加业务培训的时间。采用联合开办学历班、委托有关院校定向培养、积极支持职工参加自学考试等,使野外地质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三、提高野外地质人员的待遇,吸引人才到野外一线工作。
地质工作是一项知识密集型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而从事地质工作又非常艰苦,天天爬山涉水、风吹日晒、风餐露宿,工作的地方经常是人迹罕至,地质人员既要长期忍受野外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又要忍受贫瘠的精神生活甚至寂寞。条件这么艰苦,如果收入水平还不比一般职业高的话,显然没有多少人才愿意干。近几年,随着地质市场的逐步繁荣,地质人员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只能算是中游水平,和石油等行业比起来,仍然有较大差距。在计划经济体制年代,地质工作人员野外津贴占工资比例按地区计算达到30-75%,其工资总体水平比一般职业高,而现在野外津贴比出差补助还少。鉴于地质艰苦行业的特性,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津贴补贴政策,使野外津贴额不低于工资的60%,并落实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工资倾斜政策,使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以此增强地质工作对社会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地质事业。对现在地质人员而言,只有当收入水平高到一定的水平,他们才会认为他们付出的艰辛是值得的,他们的劳动价值是得到认可和尊重的,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安心工作。
四、充分保障野外地质人员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地质人员出野外经常一出就是大半年,由于工作区往往离家很远,大半年时间里都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这严重影响着地质人员的身心健康,有时甚至会因此引发家庭矛盾。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相关制度,使地质人员在野外工作期间,能够定期回家探亲。此外,地质人员在野外工作的大半年时间里基本没有休息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定休息日工作,应发放双倍或三倍工资进行经济上的补偿。
五、启动专项公关计划,改变地质行业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形象。
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地质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和社会声望都低,这导致大专院校地质类专业生源无保障,有时甚至出现招不满的现象。而事实上,地质工作对社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而且也有很多美好的方面,比如可以探索地球的奥秘、可以饱览祖国壮美河山,可以享受美丽的大自然,可以感受特有的自由与豪爽……鉴于新一代年轻人与上一代的价值观已有很大的差异,国家可以启动专门的公关计划,在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对地质工作美好的方面进行正面的宣传,而尽可能地减少宣传地质行业的“三光荣、四特别”,逐步改变地质行业在年轻人心目的印象。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国防部的经验。过去,美国国防部每年都为招不到新兵而头疼,后来实施了一套公关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年轻人对于服兵役的看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注重野外团队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使地质人员在野外期间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由于工作需要,地质人员在野外一般都是住在偏远的农村,平常几乎没有娱乐,精神生活比较贫乏。为了改善大家的精神生活,各野外项目组应当重视团队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通过一些文娱活动或者其他特有的方式,使地质队员发自内心地感到愉快,增加他们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