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潘仲芳:统一部署、整装勘查、实现南岭找矿新突破

作者:潘仲芳 魏道芳 发布时间:2009-06-29
    一、找矿潜力分析
    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稀有金属成矿带,拥有柿竹园、香花岭、水口山、瑶岗仙、大厂、凡口、大宝山、西华山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开展以来,不仅取得了湘南骑田岭锡矿的找矿突破,同时还发现了湘东锡田、湘南大义山、大坳及荷花坪等大型-超大型锡矿产地,充分显示了区内巨大的找矿潜力。
    1.大调查成果显著
    1999年大调查以来,南岭地区共计安排矿产资源评价项目25个,至2008年底,已结题项目16项,在建项目9项。累计完成工作量:槽探229045m3,坑探4600m,钻探60327m,累计投入经费13801万元。先后部署了湘南、粤北、桂北及赣南的锡钨铅锌矿调查评价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首先,在找矿区位、类型、规模上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骑田岭、荷花坪、锡田等大型、特大型锡矿勘查基地,其中骑田岭锡矿田已累计控制333+3341锡资源量71万吨,仅白腊水矿区锡资源量已控制51万吨,达超大型矿床规模;此外荷花坪锡矿单个矿体钨锡资源量达15万吨,相当于3个大型矿床,而且是新类型钨锡矿,锡田钨锡矿床目前已控制钨锡资源量达27万吨,并且已引入勘查新机制加速主矿区的勘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全区已控制(333+3341)资源量锡182万吨、钨31万吨、铅锌253万吨、银1479吨、铋10万吨、锑10万吨、金35吨,潜在的经济价值总量达3000亿元,投入产出效益良好。新发现矿产地30处,并筛选出了赣南淘锡坑地区、湘东锡田地区、湘南铜山岭和荷花坪地区以及桂西丹池五圩地区等重点勘查区。此外,自2004年开展矿产远景调查以来,南岭地区新发现具进一步工作意义的矿产地和找矿靶区50处,为矿产勘查提供了丰富的后便基地。
    2.深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在南岭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广西大厂、湘南的瑶岗仙、黄沙坪、赣南的大吉山、归美山、广东凡口等老矿山深部和边部不断有新矿体的发现,资源量不断增加,并在深部还发现了新类型矿石和其它矿种。如在黄沙坪铅锌矿体的下面发现了规模可观的矽卡岩型钨锡钼矿体,新增(333+3341)资源量:WO3 15.89万吨,Mo 3.32万吨, Bi 2.10 万吨、CaF 2303 万吨、铁(矿石量) 2227万吨;在广东凡口铅锌矿的深部和外围又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铅锌矿;在广西南丹县铜坑锡矿区通过施工发现96号厚大矿体,新增资源量(333)Zn 93.66万吨,Cu 4.34万吨,Ag 542吨;湖南宜章县瑶岗仙钨矿新增资源量WO3 20438吨,Mo 561吨。
    3.找矿理论不断创新、新类型钨锡矿不断发现
    ①矿床成因新认识:
    认为地幔上隆、岩石圈减薄引起的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可能是南岭地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和爆发性成矿的诱因。由于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提供大量的热量,引起岩石圈的不同层圈,特别是地壳的熔融形成大量的花岗质岩浆。同时,来自核幔边界的Sn与地幔富含F、Cl、CO2和(Sn)以及其它成矿物质的流体上升, 与壳源成矿流体混合形成壳幔混合流体,随花岗岩浆上升冷却,也即从不稳定态转变为相对稳定的平衡态,岩浆中析出流体携带的成矿物质聚集,使矿床形成。 
    ②大岩基成矿:
    前人认为南岭地区具有燕山期成矿、小岩体成矿以及接触带控矿的特点。产在骑田岭花岗岩岩体中的芙蓉超大型锡矿田的发现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并不断取得新的认识和找矿新发现。
    ③新类型钨锡矿不断发现:
    在赣南传统钨矿“五层楼”下发现了“地下室”矿体,通过淘锡坑矿区深部找矿后续勘查,使矿区新增钨资源量12万吨,远景在20-30万吨之间,可达大型规模;在湘南荷花坪矿区新发现了产于泥盆系跳马涧组砂岩与棋梓桥组灰岩分界面附近的Ⅵ号层状锡矿体,走向延长4200米,倾斜最大延长600米,矿体厚度1.0—14.51m,Sn0.175—1.82%,平均Sn0.63%。已控制(333+3341)锡资源量 14.46万吨,该类型矿(化)体在本区分布范围大,资源量远景非常可观;香花岭矿区发现了寒武系与泥盆系跳马涧组地层不整合面上受层间破碎带控制的似层状锡矿体初步估算锡资源量为11.87万吨。
    二、实现找矿新突破的对策建议
    1.引入“三方联动”新机制:
    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相互联动机制的引入,为矿产勘查注入了新的活力。“湖南省茶陵县锡田矿区锡矿普查”属部省合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大调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由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入勘查资金3000万元开展普查工作,2008年工作任务是开展垄上矿段21、21-1号矿脉普查和桐木山矿段30、31号矿脉的预查评价,截至2009年4月,已施工钻孔19个,见矿钻孔17个,见矿率89.5%。仅垄上矿段已估算(333+3341)Sn+WO3资源量50912.6吨,达大型规模,全矿区预期可实现整装勘查的目的—特大型矿床。
    2.加大投入: 
    大调查以来,南岭地区矿产评价工作投入偏少(投入仅1.3亿元),且多以分布于局部范围的点的评价为主体,以中深部找矿为目的的矿产勘查项目更少,多数找矿项目工作程度不够,工作只限于普查阶段的前期;1:5万矿产远景调查对一些重要成矿远景区尚未覆盖,有待进一步加强;许多物化探异常没有查证,许多找矿远景区没有进行矿产评价,致使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潜力不清。建议对上述重点勘查区加大投入,集中高效使用工作量,以期实现找矿新突破。
    3.统一部署、整装勘查:
    南岭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发达,因而带动了该区矿权市场的繁荣。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8月止,区内已登记的探矿权数量多达1400余个,探矿市场呈现多元投资的格局,目前已介入的探矿权人包括地勘单位、矿业公司、工商企业及个人。应当指出,矿权市场的繁荣,既为矿业开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给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在同一地区,由于多种资金的介入,不同探矿权人常常互相排斥,使得公益性地勘工作在有的地段难以展开。因此,采取多元投资合作—统一部署—整装勘查,是实现找矿新突破的重要举措。
    4.加强深部成矿预测和“攻深找盲”勘查技术方法的研究:   
    南岭地区深部、隐伏矿床定位预测是找矿突破的关键,以往大部分矿区勘查深度在地表以下300米内,而南岭地区可能存在千米以下的成矿空间,尤其是在花岗岩包围的山间盆地分布区,其深部很可能隐伏各种各样的岩浆岩体,具有寻找大型隐伏多金属矿体的潜力。因此大力发展适用于南岭地区找矿和预测的成矿理论,综合应用物化探技术配合钻坑工程,快速有效地预测和圈定中深部潜在的找矿靶区。
    总之,南岭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只要按照部、局关于创新地质找矿运行机制的要求,充分调动各级部门和广大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大投入,统一部署,整装勘查,就一定能实现找矿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