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征文刊登

樊钧:对大区中心建设定位的思考

来源:西安地调中心 作者:樊钧 发布时间:2009-06-29
    1999年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职责是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2004年《中编办关于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明确根据国土资源调查规划,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10年来的建设与实践,特别是经过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工作的实施,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已经成为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骨干队伍,在基础地质、矿产勘查、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能源地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成果,逐步成为西北地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龙头”。但是作为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却有着诸多不相协调之处,特别是作为国家队,在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工作即将结束,国际金融危机,国内资源紧缺,面对这种现状,大区中心究竟如何定位,是新时期地质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此次“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学习,谈点粗浅看法:
    一、大区中心应是区域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组织者。
    按照国土资源部、地调局工作部署,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遵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积极与区域内省级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完成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新疆、宁夏、青海等省区人民政府签定 “合作开展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协议”、 “合作开展青海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协议”。与甘肃、陕西的合作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协议工作也在积极推动中。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其规模和难度不言而喻。 特别是新疆:成矿条件优越、成矿远景大,但工作程度低,新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少;矿产资源预测量大,探明储量少,多数矿种探明储量不到10%;中小比例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但1∶5 万区调工作相对滞后,尽管近些年有了较快的发展,新疆1∶5 万区覆盖由原来的6.6%,提高到13%,但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金投入少,在“十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共出资约11 亿元,平均每年2.2 亿元,与新疆广大的国土面积比例极不协调;资金渠道多,项目部署分散,缺乏统一部署,难于集中各方优势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重大成果。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此次省部 “合作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工作中,首先应该搞好统一部署。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要求“三年有好的眉目,五年出鼓舞人心的成果,八年有令国人为之振奋的重大成效”,徐绍史部长指出“要举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之力,加快新疆地质勘查的进程,积极推进整装勘查,引进大企业、形成大投入,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接替基地”。
    按照“主攻天山、深化阿尔泰山、开拓昆仑阿尔金山”的总体布局,坚持综合找矿、综合评价的思想,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高新技术方法为手段,遵循“区划部署、基础调查、物化遥感、矿产勘查、科学研究”五统一的原则,努力构建科学的地质勘查体系。通过省、部联动加大地质勘查投入,拉动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促进并提高新疆整体勘查水平,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促进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新兴工业化建设。
    二、大区中心应是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和行业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从事区域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协调者。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是2003年时任地调局副局长汪民同志,确定由西安地矿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来负责,并将中心李向主任作为直接责任人。项目初步取得成果后,有关省政府领导就表示该项目成果应该上报国务院。并先后与陕西省政府合作开展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项目,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合作开展了“内蒙古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直接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项目成果的基础上,2008年由陕西省榆林市政府独立出资6000多万,设立“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榆神工业区供水工程水文地质勘查”项目,由我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组织了17家单位的500多名技术人员联合攻关。项目培养了硕士生有27人,博士生16人,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50篇。为技术人员成长提供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从而促使其有针对性地弥补理论知识或实践能力的不足。在建立地勘工作新机制的过程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设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倡导扎实严谨的治学风范,远比为了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更加有效。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是由五省(区)地调院、五所高校、五个专业研究所和两个国际组织共同参加的“多兵种联合作战”的重大计划项目。如何充分发挥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和工作项目承担单位对专题项目协作单位各自的优势和业务特点,形成一支分工协作、高效运行的勘查团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组织协调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在组织协调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的过程中,西安地调中心积累了经验。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获2008年度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技术奖一等奖”。
   大区中心作为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现行定位,在体制和机制上,和新的地质工作形势也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公益性地质和商业性地质如何协调,作为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事业单位,有着制度和规定的制约,而商业性地质有着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现行的事业经费及其公益性地质工作所提取的管理费,根本无法满足正常运行。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健全及完全覆盖,我们还未纳入陕西省事业统筹,220名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就需987.7万元,(2008年医疗费形成209万元),支出与收益比相差531.96万元,其中财政保证支出占46.14%,自筹解决占53.86%。而在职职工的经常性费用缺口更大。如此大的缺口,只有从两条途径努力解决,一是尽量争取公益性项目,弥补管理费不足;二是积极承揽商业性地质工作,在市场经济中获取效益。其结果是仅有的400多人(含外聘和返聘)超负荷运转,一是职工劳动强度增大,难以产生突破性成果,市场份额缩小;二是超负荷运转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补偿,长期下去,职工积极性受挫,队伍难以稳定。
    三、几点建议
    1.在职人员经常性经费应足额拨付,尽快解决地方社会养老统筹问题,在未解决之前应足额保证。
    2.地调项目应该体现少而精的原则,让科技人员尽快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区地质矿产资料的综合分析与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上来,解决一些与成矿有关的基础地质问题,研究区域矿化信息与矿化线索,进一步明确找矿靶区,为区域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为资源开发提供后备基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区中心经过10年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建立和锻炼了现有的国家公益性地质队伍。但是面对新形势,大区中心组织部署公益性地质工作,协调区域内地方及行业公益性地质队伍的职能应该有,也必须有;同时作为第二层次,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任务也要加强;三是向区域内社会公众服务提供地质基础信息,为地方政府决策公提供依据也是必须的职能。与之相适应,也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按职能建立相应机构,将大区中心建设成大区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应成为真正的国家地质调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