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深化创新文化建设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来源:地科院
作者:王洁
发布时间:2009-06-29
5月14日下午,地科院大讨论办公室特邀赵文津院士作了“制约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几个问题”的辅导报告。赵文津院士从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体制、创新的社会环境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制约科技创新的问题。由此使我联想到创新文化建设,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借此谈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国家经济社会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纪科学前沿,围绕部、局的工作部署,把重点进一步集聚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上来。成为支撑国土资源、地质调查事业和地质找矿长远发展的科技基础资源,成为在国际科技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科研机构,为国家的繁荣富强、长治久安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这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历史使命。地科院必须在观念和战略上确立这种价值理念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但长期以来,在地科院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文化积弊:主要表现为:一是分散、“小农式”科研、“研究员文化”、“学科壁垒”;二是人才流动难,资源不能有效配置;三是重数量轻质量,科学突破少,科技产出效率不高、原始性创新难以涌现、科学大师屈指可数;四是多模仿跟踪,少自主创新,不敢为天下先;五是功利主义、浮躁风起,科学道德滑坡;六是“宁为鸡头,不作凤尾”,团队精神弱化等。这些积弊的存在,严重制约和阻碍了科技创新。
究其根源大致有:我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依然严重,束缚着科技人员的思想,很难标新立异,不敢为天下先;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追求真理、挑战权威、创新求变还没有成为科研人员内在的职业理念,探索未知、理性批判还没有成为深层的心理品格;缺乏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深厚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抽象能力,缺乏合作创新的思维广度和宽容态度等;缺乏对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的全面认识,无论社会和个人,普遍缺乏风险意识;行政化管理较为突出,缺乏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缺乏高效的科研管理;加之我国教育中一些弊端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重尊崇权威,轻独立创造;重模式培养,轻个性风格等。
归结起来,一是近代科学发源于欧洲,我国科学精神原本就较缺失;二是几千年小农生产及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深刻影响;三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利创新的文化积弊。这些不合时宜的文化积弊给地科院文化创新、文化转型带来不小的困难和阻力。着力消除这些不合时宜的文化积弊,创新文化建设才能深化,创新文化才能真正确立。
中国地质科学院作为国家地质野战军的重要组成力量,要在地质调查和地质找矿事业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引领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就要不断深化创新文化建设,加快建立开放宽松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机制。
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是打破学科壁垒、不断开放交叉、综合渗透,从而不断产生新学科、新领域。因此,地科院要大力加强和促进系统内的开放,包括研究人员之间、专业领域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开放;大力加强科技对外开放,合作科研、学术交流、联合培养人才。要有高远的全球视野,重视不同文化的沟通借鉴、合作交融;也要充分利用本土的知识资源和文化养料。
构建创新文化要注重创新管理,激活创新机制。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鼓励竞争,使优秀科技人员的创造潜力得以充分激活和发挥;防止“论资排辈”和“近亲繁殖”;防止科技工作的“官本位”倾向;确立科研道德与诚信体系,查处学术违规;形成以人为本、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科技系统。
地科院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构建两种综合科技实力:“硬实力”——即设备、经费、队伍、成果等和“软实力”——即理念、价值观、科学精神、文化氛围等。在继续重视“硬实力”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重视“软实力”即创新文化的建设,更好地发挥“软实力”的作用。
我理解创新文化建设应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和十项要素:
四个方面内容:一要确立地科院的核心理念、价值观;二要规范创新行为,强化制度建设;三要倡导良好的科学精神、科研道德;四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等。
十项主要要素:1、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2、服务国家、奉献社会、追求真理的价值观;3、尊重实际、理性质疑、创新开拓的科学精神;4、正直诚信、敬业严谨的职业道德;5、善于协同、友好竞争的团队精神;6、以人为本、宽松宽容、公平开放的人文环境;7、有利创新、系统严密、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8、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组织形象;9、信息畅达、设施先进的工作平台;10、和谐朴质、优雅宜人的园区环境。
构建创新文化要在继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借鉴国外创新文化及其成果,构建和倡导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体系:树立创新为荣、创新为魂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技进步观;开放协作的竞争观;树立风险意识;提倡理性的批判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爱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这些看似很“虚”很“软”的指标和任务,如果扎扎实实去抓,恰似培育了一方沃土,一定会使科技创新之花争相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