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就地质工作做了多次重要讲话,对资源调查评价的管理体制、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建设、现代地质工作的内涵作了深刻的阐述,为地质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工作的六大工作任务。
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是国土资源部党组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大举措。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思考和讨论的平台。面对国家地质工作的根本转变,面对地质实验测试工作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站在国家地质工作的层面,系统梳理长期困扰地质实验工作发展的问题。努力转变思想观念,形成新思路,提出新举措,为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一、地质实验测试工作在地质工作中的位置与作用
地质实验测试工作曾被誉为是地质工作的眼睛,它是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温家宝总理在2000年全国地层会议上指出:现代地质工作对于高新技术的依存度很高。他强调“地质工作在寻求全球能源、矿产等资源供给的同时,要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要求,不断采取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地质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质工作一定要紧跟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大幅度提高对地观测监测能力、地面和深部探测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开发能力、信息处理和交换能力、实验分析测试能力,加快地质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应有作用”。
在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现代地质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地质找矿的突破将越来越依赖地质实验测试等地质勘查技术的创新和进步。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金元素的测定技术的突破实现了依金找金成为可能。近年来,由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技术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等现代分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降低了元素的检出限,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使地球化学填图测定元素达到76种,使得有可能研究元素周期表中几乎所有元素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分布,让人类更多地了解地球环境和地球资源的潜力。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方面,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激光烧蚀等离子质谱技术的开发应用,实现了针对地质样品微米级区域地质年龄的测定。2004年大陆科学钻探现场分析,发现了地下流体与印尼苏门答腊9.3级强地震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分析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地质科学研究的深入,同时为地质调查获得了更多更准确的地球化学信息提供了技术保证,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验测试技术在资源与环境的管理、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地质实验测试工作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的影响
我国地质科学正处在从传统地质科学向现代地质科学转变阶段。国家地质工作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质工作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质工作,从传统地质工作转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地质工作,从资源保障为主的地质工作转向资源环境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地质工作,从主要依靠国内“一种资源、一个市场”转向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全球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地质实验测试工作围绕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的转变,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以适应国家现代地质工作的需求。当前分析测试技术已经从单纯的无机分析扩展到有机分析和环境分析,从以整体分析为主扩大到局部分析和微区分析,从元素分析扩大到形态分析,从实验室分析扩大到野外现场分析。实验测试技术服务领域从单纯的为地质和找矿服务,扩大到为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和海洋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服务。地球化学找矿测定元素从38个扩大到76个,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价从只能测定无机元素扩大到在测定无机元素的同时测定上百种有机污染物组分。在高原扎布耶盐湖边,在科学钻探、汶川地震钻井架旁,在海洋考察船上都建立了实验测试实验室。
2006年在我国成功召开了第六届国际地质和环境材料分析大会。来自20个国家的160多代表参加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教授李家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教授刘敦一等知名学者,就地球化学勘探与填图技术、地质分析技术、地质年代学以及微区分析等新技术研究作大会报告。大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地质分析实验室,展示了中国的科研成果,展示了中国的地质分析研究队伍和科学家的风采。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通过地质分析技术研究的窗口,了解一个开放的、进步的、发展的中国。
目前,国土资源部有42个质检中心作为地质分析的骨干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地质分析的科技人员达5000多人。这些实验室都拥有先进的现代化的分析设备,他们承担着固体矿产勘察、油气资源勘查、海洋资源和环境的调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开发、创新和服务。这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地质实验测试队伍。
三、实验测试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但是当前地质实验测试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测试技术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实验测试为地质找矿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测试技术的发展跟不上地质工作的需求。如野外现场分析技术一直没有新的突破,无论是野外技术装备的研制、技术方法的配套还是野外现场测试队伍都远远不能满足现场的要求。
2.测试技术的研究没有超前性部署,在地质工作需要时没有相应的方法技术和标准可用,处处显得非常被动。
3.测试技术研究项目设置不合理。项目分散,投资少,不能形成大的成果。有些项目与地质工作需求脱节。
4.实验测试技术与地质找矿工作缺少统筹部署,专业实验室的能力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5.实验室资源配置方面趋于雷同,缺少特色。在资金配置上注重仪器设备购置,不注重仪器设备开发使用和维护保养,导致部分仪器不能及时充分开发其功能,影响大型仪器作用的发挥。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受传统单科学发展观念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在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上不能适应现代地质工作对于多学科多技术融合的需要。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准确把握中央和上级有关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破思想束缚,破解地质工作与实验测试技术融合的难题。
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实验测试工作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要突破传统的实验测试管理与服务的模式,主动与地质工作结合,了解需求,主动服务。要牢固树立为地质主战场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加强全面统筹,促进实验测试工作与地质工作融合,以适应现代地质工作的要求。
1.在权威机构设专门人员统筹管理地质实验工作。
对全国地质实验室进行定位。按综合研究型实验室,专业型实验室以及应用型实验室进行分工,每个实验室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技术特色,如矿物物性试验,理化性能试验,土工试验等。这些实验室合理布局,互相补充,形成门类齐全(元素、同位素、化探、油气、海洋)、技术先进、资源配置合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实验室体系。
统筹对全国实验室的资质管理和实验室质量监控工作。
将实验测试资源与地质工作需求进行对接,合理部署实验测试资源。使优质实验测试资源真正在地质主战场发挥作用。促进地质工作和实验测试工作紧密结合。
2.围绕国家地质工作制定实验测试技术研究规划和计划。
站在国家地质工作的高度,超前部署实验测试技术研究工作,制定实验测试中长期研究规划和年度研究计划,并且制定保证计划执行的具体措施。
规划要体现技术发展的超前性。计划要体现地质工作的需求,计划的安排要符合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要具有可操作性。以此来引导全国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保证地质工作所需的关键技术得到及时攻关。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3.实验测试工作放到地质工作专项中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实验测试资源。
实验测试工作既是地质工作先行,又贯穿于地质工作全过程。重大地质专项组织与论证中要统筹安排实验测试技术,保证实验测试工作渗透到地质工作的每一个领域和所需要的环节,以最新的技术最高的效率为地质调查与评价服务。促进地质工作与高新技术的融合。
实践证明,地质工作与测试工作结合越早越紧密,效果越好。2005年全国地下水调查部署工作中,紧密结合了实验测试技术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地下水调查建立了无机分析和有机污染物分析的技术指标体系、技术方法体系,进行了有机分析人员培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地质行业有机分析从无到有,全国建立起了一支地下水有机分析队伍,保证了全国地下水调查的顺利进行。
4.建立行业实验室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机制。地质行业实验室在业务建设和运行管理上要成为一支有机的整体,实验室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保持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使其成为一支有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能为地质工作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的实验测试队伍。
我相信,通过地质找矿大讨论,查找问题,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必将转变观念,改进管理,按照地质工作的特点,不断推进科学与技术、调查与研究的紧密结合。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