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达:实现岩溶地质工作新突破的五点思考
来源:岩溶地质所
作者:黄庆达
发布时间:2009-06-29
目前,国家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对岩溶地质工作的服务功能和要求进一步提高,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针对国家的需求,理清工作思路,剖析问题,明确定位,寻找工作突破口,意义重大。
岩溶是地球表面特殊的地质现象,环境脆弱;我国岩溶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岩溶所肩负着探索认识岩溶发生、发展、演化的自然规律,造福人类社会的重任;岩溶石山地区特别是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洪涝干旱、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水工环问题突出,资源环境严重制约岩溶区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中央、部局非常重视岩溶区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明确提出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应着眼于服务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对岩溶科研地调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寻找岩溶地质工作新的突破口,出成果、出人才,提高显示度,促进岩溶区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要认真思考五个问题:
一、针对国家需求部署科研地调工作。岩溶所要引领我国岩溶区科研地调工作,重点针对西南岩溶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洪涝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石漠化严重的流域,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复杂岩溶地质问题,地面塌陷、滑坡等岩溶地质灾害多发区,地下岩溶发育的城镇重要经济区等,部署岩溶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占在国家需求的层面上,研究解决国民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资源环境问题,拓展地质调查项目的延伸链,解决岩溶区群众关注的服务民生工程问题。如岩溶区地下河开发区利用、洞穴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水库渗漏和岩溶地质灾害问题、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问题等。
二、加强西南岩溶地区地调项目的实施管理、成果集成,出亮点成果。一是岩溶所多年来在岩溶区开展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在西南岩溶区,解决了地方经济发展遇到的干旱缺水、水质污染、岩溶地质灾害、洞穴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石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等诸多问题,积累很多资料和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整合集成,提供开发推广利用,形成较大影响力的成果,真正发挥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的作用。二是推进地调项目实施时,岩溶科研与地调工作要紧密结合,对地调工作发现和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地方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加强探索研究,真正做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三、加强岩溶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创新能力。一是抓住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建设的机遇,开展国际岩溶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二是加强野外实验基地、观测站点的建设和资料采集,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三是加强部、院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国际岩溶中心与部岩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进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国家重大基础理论项目的支持,寻找岩溶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始终占领国际岩溶研究的前沿,树立岩溶大国关心贫困群体的负责任良好形象。
四、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油气资源调查,寻找新的突破口。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很多,与岩溶有关的矿产不少,儲量规模也很大,如石油、铝土矿及矽卡岩类型的矿产等,特别是西南岩溶区油气资源调查,应组织立项,开展详查工作;广西百色盆地小的油井在开采,但储量不大,建议加大野外石油天然气地质调查和古岩溶与石油天然气的研究申请立项,争取国家的支持,寻求新的突破口。原地矿部塞风副部长来岩溶所指导工作时指出,全国东南西北,唯一西南岩溶区没有发现大油田,岩溶所应加强西南岩溶区油气资源调查,为国家紧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寻找新的突破。
五、加强保障能力建设,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是转变观念,寻求发展。改变过去向上级领导要项目的思路,要把岩溶地质工作放在国家目标任务中找定位、看作用、找差距、求发展;科技主管部门要跟踪国家的需求,组织与岩溶资源环境有关的重大立项,要尽可能保证科研项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解决科技人员到处拉关系、应付各种差事跑项目的问题,安下心来搞科研创新,才能保证科技不断发展和科研团队的建设。二是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科技创新首先要有动力,创新的动力除来源于科学家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调动科学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根本;调动积极性的主要抓手是分配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财务制度等,要结合单位实际修改完善运行机制,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三是构建信源共享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主要是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共用,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构建信息资源平台,实现资料共享,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水平;野外观测站点共建共用,资料共享,降低科研成本;组织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开展中外合作研究,强强联合的办法,促进学科交叉,推动科技创新。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是单位最为宝贵的重要资源,是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急需加快人才引进、培养和知识更新,形成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创新用人机制,使人才激励要素化、价值化,分配制度向优秀人才倾斜。五是营造和谐的科研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的用人思路;坚持鼓励创新、善待挫折、宽容失误、激励成功的原则;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的道德规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和谐环境,构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促进科技创新。
实现岩溶地质工作新突破,首先观念更新,找准思路,落实保障措施,岩溶科研、地调工作一定能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