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岩溶所近十年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经过三十多年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岩溶所在岩溶动力系统研究、岩溶资源与环境研究、岩溶生态研究与石漠化治理研究、岩溶地质灾害研究、岩溶景观与洞穴旅游研究、岩溶地质综合研究与信息研究、岩溶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以及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测试等8个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特色,打造了一个高素质的科学研究团队,提交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十年来,先后完成了国家科研项目和地方技术服务项目450多项,出版专著60多部,发表科学论文7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4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15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大地调项目中拦截地下河形成地下调节水库5座,地表溶洼成库2处,钻探成井80眼,表层岩溶水调蓄20余处,开挖浅井50多口,解决了30多万人饮用水、20万多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
二、西南岩溶区水工环地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四川、重庆、湖北、广东8个省(区、市),岩溶面积78万平方千米,其面临的主要水工环地质问题是:
(一) 干旱缺水是西南岩溶石山区面临的首要问题
西南岩溶区地表水漏失严重,导致干旱缺水。旱灾频率为15.87-35.35%,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西南岩溶区还有缺水人口1700万,国家级贫困县131个。
(二) 石漠化日趋严重
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11.35万平方千米,占岩溶区面积的22.7%。年平均增长率为 1.86%,西南岩溶石漠化呈不断恶化的趋势。
(三)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
西南岩溶区地表落水洞众多,地下河水源极易受到污染,直接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近20年来,有30%的地下河水质变差,急需开展水质污染状况调查与监测,为岩溶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 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导致人均耕地每年减少4%,50%以上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平均粮食亩产仅约200公斤。
(五) 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对城市和重大工程建设构成严重威胁
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镇、矿山或交通干线上,过量开采地下水是产生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和威胁。
(六) 岩溶内涝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汛期特别是暴雨期,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量相应增大,受地下岩溶通道网络径流、排泄能力的制约,岩溶地下水位上升,由于地下岩溶通道受堵,产生严重区域性岩溶内涝灾害。
三、岩溶所建强岩溶地质领头军的主要措施
(一) 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岩溶所现有在职职工153人,其中科技人员134人,管理人员19人。科技人员中有研究员2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副研究员及高工50人,中级职称43人;博士生导师5人;博士31人(含在读),硕士37人(含在读),大专及本科学历47人。在职职工的年龄结构为:30岁以下15人,占9.8%;31-40岁10人,占6.5%;41-50岁56人,占36.6%;51岁以上72人,占47.1%。存在人员队伍老化,年龄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缺乏,人才使用不合理等问题。
实现“岩溶立所,人才强所”发展战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我们拟采取如下措施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1.编制“岩溶所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形成全所上下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关心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
2.充分利用联合国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大项目机制等,来吸引人才、留驻人才、培养人才,大造一流的岩溶研究人才队伍。
3.建立多种用人形式,做到单求为我所用,不求为我所有。要进一步拓宽用人渠道,探索使用代理制、派遣制、返聘制、聘任制、客座研究员、兼职研究员制等用人形式,解决当前人才不足,年龄老化等问题。
4.加强人才培养。要通过政策调整鼓励在职人员按所的专业发展方向脱产攻读学历(学位);通过与相关大学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点,鼓励我所的高级专业人员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对于专业急需和有发展前途的人员可以选送到国外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重点培训;充分利用所及国际岩溶中心等平台,广泛进行国际层面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方法,加快人才的培养的步伐。
5.制定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用好现有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好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创新,鼓励冒尖。
岩溶所地处广西,经济和文化不发达,交通不便利,因此不具备地理优势,吸引拔尖人才的难度较大,我们要通过好的政策和机制加大人才的力度。
(二) 实施大项目机制
岩溶学科为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国民经济建设关系密切。要针对岩溶区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将我所的几个学科领域进行整合,联合各省区地矿局(地调院)和其它科研院校技术力量,重点针对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岩溶地下河调查评价与监测、岩溶石漠化区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岩溶重大工程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科学问题,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实施重大项目,出大成果。
(三) 着力构建和实施省部合作项目
1999年以来,我所承担的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与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成功实施了一批岩溶地下水开发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应。此项工作成果为构建省部合作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正与贵州省政府筹备开展省部合作,共同推进贵州岩溶区地下水勘查与石漠化治理工作。贵州省已将岩溶地下水勘查列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重点工程,先期投入资金1.2亿元,加大了岩溶地下水开发的力度。我所在“十二五”的立项规划中,要致力于促成在石漠化治理、岩溶区找水、岩溶区内涝治理、大中城市岩溶工程灾害的评估与治理等领域的与西南八省(市、区)的省部合作项目的立项和实施。
(四) 积极筹备申报国家岩溶研究重点实验室
国际岩溶中心在我所挂牌成立,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也很广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1990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岩溶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先后主持(完成)了IGCP299“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IGCP448“岩溶地质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全球对比”、IGCP513“岩溶含水层与水资源全球研究”等重大项目,在岩溶动力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规律、岩溶动力系统的类型和区域分布规律、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岩溶沉积物与古环境重建、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岩溶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安全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取得了大量创新性研究成果。同时,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国际合作群体,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和我国岩溶学科的发展。成为岩溶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我们将按照部、局、院的统一部署,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通过加强基础条件和业务建设,积极筹备申报国家岩溶研究重点实验室。
(五) 联合西南八省(市、区)做强岩溶地质工作
西南岩溶区以贵州高原为中心,包括贵州、广西、云南、湖南、广东、湖北、四川、重庆八个省(区、市),岩溶分布面积78万平方千米。区内居住人口8000万,缺水人口达1700万,受旱耕地近亿亩。该区经济发展缓慢,至今还有国家级贫困县131个,贫困人口1000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西南岩溶区干旱缺水、石漠化和地下水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所与西南八省(区、市)地调科研部门具有长期合作的基础,在“十二五”要通过项目联系、技术业务指导以及共同申报实施省部合作项目等形式,积极主动发挥好地调局业务主管部门与基层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联系其地调院领导和业务骨干,共同实施水工环重大科研和地调项目,做强西南八省(区、市)的岩溶地质工作
(六) 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346万平方千米,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分布在岩溶地区。岩溶地区的矿产、石油、天然气和水资源都是以各种地表、地下岩溶形态为其储集、运移场所。由于岩溶形态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对其规律性掌握不好,往往给这些资源的勘探、评价和开发带来很大的困难。岩溶地区石漠化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严重,重大工程建设地基条件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急需解决。岩溶区丰富、奇特的岩溶景观与洞穴旅游资源,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岩溶科学研究要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要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主动走出去,注重成果的应用,在岩溶区重大经济、社会发展事项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