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大讨论简报

回顾发展历程 总结工作经验 力求实现转变 促进事业发展

水环所提出新形势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事业发展思路(局大讨论简报第94期)

来源:局大讨论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08-21
    水环所在深入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中,认真回顾总结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并提出新形势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的发展思路。 
    在讨论中,大家对新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事业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和近几年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总结。 
    一是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事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兴衰相联系。在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就会旺盛,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事业的发展就会进入快车道,国家发展迟缓的时期,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就下降,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事业的发展也就进入相对困难时期。同时地质工作程度的不断提升也助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事业的发展重点始终与国家发展的阶段性重大需求相一致。从建国初期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到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矿床全国水文地质研究,再到全局性水资源评价战略研究,近期又转向对地下水资源调控及相关地质环境保护的研究。 
    三是随着工作程度的提高、国家需求的变化、队伍建设的发展,不同时期存在特殊的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经过分析,总体上看,影响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基础条件局限,转变为人才短缺、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这种主要矛盾的转移,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提出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措施。 
    新形势下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需要切实实现如下转变: 
    第一,实现较小比例尺区域均衡部署的基础性水工环调查,向较大比例尺重点地区的高精度调查评价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体现服务国家需求,加大地质工作深度的要求,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这一转变需要把握全局,统一部署,注重积累,加强集成。关键是要组织开展好含水层精细探测工程,建议重点控制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山西六大盆地、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塔里木盆地周边、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银川平原、呼包平原、关中平原、鄂尔多斯(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等我国重要地下水开发利用地区,控制面积大约80万平方公里。 
    第二,实现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为核心的工作性质,向地下水全部功能评价和最佳利用指引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体现扩大水工环工作服务领域的要求。 
    这一转变的核心是创新地下水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以黄淮海平原、西北内流盆地、东北平原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岩溶石山地区等为重点地区,实施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与示范工程;加强城市及重大工程区带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以我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北方黄土地区和荒漠化严重发展地区为重点,开展脆弱生态系统地学调控与修复示范工程;做好洁净新能源—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区划。 
    第三,实现按轮次多年部署的以静态评价为主的工作模式,向主要针对重要地区的动态、实时、预测(预警)性评价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体现水工环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主动、高效服务。 
    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在高精度基础调查的基础上,构建支持动态、实时评价的技术和业务体系,保障水工环事业健康发展。做好大陆水循环与地质环境演化相关理论的集成研究,发展支撑水工环工作的关键技术,构建水工环基础业务平台,研究建立严重突发性地质环境事件的紧急响应、主动应对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紧急响应、主动应对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