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大讨论简报

资源部召开大讨论专家座谈会

资源部召开大讨论专家座谈会

来源:地调局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06-22

局找矿大讨论简报第72期

   6月17日上午,资源部组织召开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专家座谈会,就制约找矿突破的深层次问题向专家征求意见。裴荣富、叶天竺、周家寰、李裕伟等来自部高咨中心、中国矿业报社、信息中心、冶金地勘总局、有色地调中心、核工业地质局、资源所、地质所等单位的近20名院士专家畅所欲言,为找矿突破集思广益、献计献策。部、局大讨论办公室相关人员,总工室、基础部、科外部等部门负责同志,资源部全体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裴荣富院士认为,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出现,带出了地质找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改革很必要,也很及时。他同时强调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要注重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他建议:一是成立国家地质调查局,统一全国地质工作。二是恢复全国储量委员会,统筹管理全国储量。三是成立国家矿产勘查基金委员会,促进国家重大勘查突破。
    叶天竺指出,目前国家找矿突破缺乏担此重任的责任主体,缺乏激励机制,动力不足。机制探索上,目前找矿工作的有序衔接存在两种论调:一是“先后论”,即:先填图,再找矿;二是“同时论”,即:填图、找矿同时进行,如泥河模式。综合考虑经济规律与地质规律,“同时论”更符合国家意志。他建议在新疆358项目新机制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国有地勘企业改革试点,探索将找矿突破收益作为地勘单位改革资本金的新路子。
    周家寰谈到,目前地调局开展的矿调工作,应用地、物、化、遥及综合研究等多种手段,方法有效、成果也不错,应继续坚持。他建议,有些矿调区适合设立国家规划区,这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大的突破。
谈到整装勘查,李裕伟认为要注重力量的整合,参与方各有优势,也有各自的“离心力”,要合理规划、有效驱动。在整装部署上,前期项目设置可分散,后期有好的发现应集中攻关,打歼灭战。
    王家华总结机制创新的模式,即:公益性地质工作由公益性单位来做,通过地勘基金降低风险,最终引入大企业投入。市场经济条件下,整装勘查的利益分配问题值得做深入研究。建议地调局着重抓几个版本的整装勘查,总结经验,找出模式。
    王瑞江建议,地调局应该统领国家层面的地质工作,这是形成合力、统一组织的关键。他认为,近年来矿产勘查队伍技术力量、装备有不足的地方,尤其是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国家级的、有实力的勘查队伍。地调局在国家层面上成立从事战略性矿产勘查的队伍,这是国家需求。
    王京彬认为,商业性地质工作缺乏统筹部署,处于混乱状态,这是影响找矿突破的关键因素。表现在:一是地勘单位的改革没到位,建议政府在企业化改革过程中要促优促强,优胜劣汰。二是矿业权的管理中存在政府垄断、管理复杂化和多元化、地勘单位矿权获取的边缘化等问题,建议要“简政收权,优化配置”。三是整装勘查中首先要理顺利益机制。国家投入应向地勘单位倾斜,也鼓励地勘单位自己投入,调动其积极性。四是探索建立以地勘单位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五是在“走出去”方面要进行统筹部署。
    琚宜太认为,调动地勘单位积极性对找矿突破至关重要。通过持续、稳定的投入,保障地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他建议,矿业权管理要简化,中央管理地勘单位维护矿权太辛苦。国家对中央管理地勘单位、属地化队伍、民营企业等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李友良建议,大调查应将放射性铀矿工作纳入统一部署中。地调局应提高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水平。
    张新安了解到,我国公益性对商业性的拉动比例是1:28,地质勘查的成本效益达1:40~1:60,勘查突破涉及的五方面因素:人、钱、矿业权、信息,技术,后三者与资源评价部关系很大,他建议,对重要成矿区带找矿的信息集成、矿业权配置、科技示范等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