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来源:地调局地科院 发布时间:2007-01-25

2007年1月22-23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召开2006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由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部分委员等2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各单位推荐参加汇报的23个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评选。投票选出了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和提名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十大科技进展和提名项目是:

1.《西藏扎布耶盐湖锂资源开发产业化示范工程技术研究》

在世界上首创"冷冻除碱硝-梯度太阳池升温析锂"工艺并实现产业化。利用高原太阳能和冷资源优势,不添任何化学原料,从盐湖中生产出高品位碳酸锂精矿,高于国外卤水提锂原料含量3-4倍,试生产达到了设计规模80%产能;产品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实现了清洁、环保、节能的社会效益。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成功典范,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了从盐湖中提锂的工业化生产,是我国锂资源将从进口转为自给自足再到出口,由高成本的硬岩提锂转化为低成本盐湖提锂的里程碑。 
 该项目是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郑绵平院士课题组负责。

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异常查证方法技术研究》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技术重大进展,证明普遍存在土壤Hg异常并不进入生物链,对人体和食物无大碍。调查证实土壤Hg异常与次生辰砂有关,在表生条件下Hg通过土壤中微生物参与形成辰砂矿物,与游离态Hg对人体危害性大不相同;按土壤垂直剖面上异常组分叠加量的分布形态将异常划分为表层累计型、连续型;查明Pb、Cd、Cu、Zn、As等元素异常与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微球粒"、磁铁矿、黄铁矿正相关,其主控因素为细粒级土壤组成等;结论表明控制异常组分生态效应的根本因素是其存在形态。 
  该项目是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化探所马生明研究员课题组负责。

3.《内蒙古正蓝旗羊蹄子山钛矿床--一个新的大型富钛矿床的发现和预测评价研究》 
  发现世界上新类型钛矿和极具潜力的富钛矿产地。现已证实某原沉积变质铁矿点,为极具远景的富钛矿床,是国内外未曾发现过的一种新的钛矿床类型。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总结出找矿标志,指出了区域寻找同类矿床的远景,为区域找矿开拓了新领域,为国家提供了一类新型钛矿床基地。该成果的取得是地质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成功实例,是科技人员主动面向国家建设的真实记录。 
  该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矿产预查和科研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赵一鸣研究员课题组负责。

4.《中国大陆环境斑岩铜矿成因》 
  成矿理论取得新突破。从成矿动力学背景、含矿斑岩性质、岩浆起源演化极其构造控制方面,对大陆环境斑岩铜矿的成矿特征和制约因素,及冈底斯、西南三江和长江中下游德兴等斑岩铜矿系统研究,并与环太平洋岩浆弧环境的斑岩铜矿进行对比。初步建立了大陆型斑岩铜矿成矿新模型。提出了大陆环境斑岩铜矿产于晚碰撞走滑环境、后碰撞伸展环境和非造山崩塌环境,含矿斑岩为高钾质,多具高钾钙碱性和钾玄性特征,其起源于加厚新生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 
  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课题组负责。

5.《中国中侏罗世发现会游泳的哺乳动物及早期哺乳动物的生态多样性》 
  2006年2月24日《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报道了一件产自内蒙古宁城地区的中侏罗世哺乳动物化石-獭形狸尾兽。这是一种半水生会游泳哺乳动物,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半水生中生代哺乳动物,也是已知体型最大的侏罗纪哺乳动物,比新生代有胎盘类哺乳动物至少提早了一亿年"下水"。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生代哺乳动物早期演化和多样性研究的空白,而且对了解哺乳动物总体生态分异(多样性)和哺乳动物皮肤结构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该项目是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季强研究员课题组负责。

6. 《1:250万 中俄哈蒙韩系列地质图编制》 
  首次完成了1:250万中国北部地质图、中国北部蒙古南部和朝鲜半岛大地构造图、中国北部非能源矿产资源图、中国北部非能源矿产成矿物质规律图和中国北部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成矿规律图及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等6幅定稿图;修编了3幅地学大断面图、编制了主要构造区(带)10个地层柱状对比图,建立了中国北部非能源矿产数据库(983个矿床);首次在国际地质编图中以18亿年为界作为中万元古代界限,表达了我国地层划分意见;并进行了地质构造以及成矿特征等对比研究。 
  该项目是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李廷栋院士、董树文研究员课题组负责。

7.《激光探针微区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地质应用研究》 
 在国内首次自行建立激光探针微区氧、硅同位素分析系统;建立了激光氧、硅同位素分析方法,可测含氧量低至7个微克分子,含硅量可低至5微克分子,分析精度优于0.2‰,优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研制了石英玻璃和锰铝榴石两种激光氧、硅同位素分析标准物质,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对伟晶岩、辉长岩、地幔包体等难熔矿物进行了微区氧、硅同位素变化研究,这些成果为激光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国内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为深入研究矿床成因、古气候、古环境开拓了新途径。 
 该项目是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丁悌平研究员课题组负责。

8.《微地震台震网天然地震层析技术在狮子沟深层构造解析中应用》 
  在自然条件恶劣、人工地震勘探长期未能突破的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首次应用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探测油田深部构造试验获得成功。该课题建立了中等尺度微地震台阵网深部构造探测的技术方法体系;自主研发了数据处理软件,实现了高效的地震事件选取和震相高质量标注;首次提出利用波速标定层位的原则和方法,获得了深部速度结构三维展布图像和主要储层等波速构造图,填补了该区深部构造信息的空白。依据成果部署的狮36风险井喜见油气显示。 
  该项目是财政部油气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王小凤研究员课题组负责。

9.《中国境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发现榴辉岩带》 
  在西藏拉萨地体中新发现一条榴辉岩带,矿物中保留柯石英假象,认为是中国境内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Nd、Sr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榴辉岩的原岩来源于亏损地幔;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Sm-Nd和Rb-Sr的同位素等时线年龄指示时代为晚石炭纪-早二叠纪。由此从拉萨地块中新厘定出C-P的古缝合带,代表北冈底斯古特提斯洋盆的残留。榴辉岩和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是解开大陆深俯冲形成造山带和高原的钥匙。 
  该项目是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经绥研究员项目组负责。

10.《 青藏高原铁路沿线稳定性调查与活动构造监测》 
  支持青藏铁路建设与安全运营,建立了青藏铁路沿线地应力综合监测系统,获得地应力随时间和深度变化的观测资料;建成青藏铁路南段GPS观测局域网,获得现今地壳变形和断层运动速度的实测数据;沿东昆仑活动断裂揭露出10期古地震事件,准确测定各期古地震时代,实测8.1地震前后垂向位移及空间分布规律;发现威胁青藏铁路安全的移动冰丘及灾害隐患,为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及滇藏铁路选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系统调查滇藏铁路沿线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提出线路优选方案。 
  该项目是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吴珍汉、张永双研究员课题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