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地质调查成果向十八大献礼 > 相关报道

本色·十年——十八大代表王晓红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梁春雷 梁明哲 发布时间:2012-10-11

 

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王晓红在海绵骨针矿化领域直追国际先进水平  

    独爱海绵骨针

  王晓红是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研究员,近年来,她在海绵骨针矿化和仿生应用研究领域紧追国际前沿,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并且短期内跻身世界前列。

  海绵骨针是海绵动物骨骼的主要组成结构,是一种可用作地层对比的古生物化石。1986年,我国科考船第一次从南海获取了一束硅质海绵动物骨针,从此拉开了我国科学家研究这种海洋物质的序幕。2005年,在老师王毅民先生的帮助下,王晓红申请了研究海绵古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惜的是,时隔20年,原有的样品已不见踪影!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缩小差距除了国际合作之外,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几经曲折,王晓红与德国美因茨大学的硅质海绵动物研究专家达成了合作研究意向。这之后,王晓红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之中。在德国工作交流期间,她强忍孤独与寂寞,孤身一人奋斗在异国他乡,连续几个春节都不能与家人团聚。天道酬勤,王晓红不仅明确了海绵骨针的矿化机制,还初步仿生合成了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生物矿物材料,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