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野外一线送课 茫茫盐漠中践行群众路线

资源所职能部门深入罗布泊野外一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来源:中国地调局地科院资源所 发布时间:2013-09-16
  按照所党委“关于做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工作环节的要求”,资源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针对在边远、复杂、艰苦地区开展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专门组织“送课到一线”活动,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一线、深入到边远角落群众中去。实地考察艰苦地区科研人员野外工作现状,并开展“一对一”的教育实践学习活动,“面对面”听取边远地区野外科研人员的意见,将野外科研人员的意见建议原汁原味的提出来,真心实意地为艰苦地区科研人员解决野外科研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9月7日,所党委办公室与条件保障处处室负责人代表所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来到被喻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看望并送课给在这儿常年开展野外科研工作的我所非金属矿产研究室钾盐项目组成员和勘探队人员。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是世界著名的干旱中心,光照温度达70~80℃、光照时间达11个小时之久,皮肤有强烈的灼烧感;冬季气温低于-20 ℃,年降水量小于20 mm,风力达8~10级,是一个极度荒凉的地区。《佛国记》中记载:“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大唐西域记 》中记述为:“四远茫茫,莫知所指,乏水草,多热风”,形象的描述了罗布泊茫无涯际、气候恶劣、极度荒凉的自然特点。同时,罗布泊也是一个集历史性、科考性与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地区,具备多项世界唯一性:“世界旱极”、全球气候变化的典型响应区、远古人类栖息地、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世纪之争-国际地学界学术公案、超大型硫酸钾盐卤水矿-世界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太空俯视地球-奇特的“大耳朵”、“羽毛状”沙丘、极度濒危物种-野骆驼栖息地等独一无二的自然现象。

  资源所是我国唯一没有停顿过盐湖和钾盐地质研究和找矿评价的科研单位,从事钾盐研究已有57年的历史。资源所罗布泊钾盐研究与资源利用科学观测站科研人员,长期坚持开展钾盐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前后承担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盐湖和钾盐地质研究项目,出版相关专著10余部、论文300余篇,获得了以“罗布泊地区钾盐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为代表的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

  资源所党委办公室和职能部门领导亲身体验了野外科研环境的恶劣和野外工作条件的艰辛,因地制宜、就地开展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座谈会。她们深入到勘探钻井现场,走到工人中间去,将学习素材亲手送到工人手中,并与大家交流了群众路线学习精神和事项要求;她们与项目组成员在烈日下,坐在荒漠人烟的盐翘地貌上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传达了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并征求了野外科研一线工作存在的现实难题,取得了真真正正的一线意见与建议,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下一步在罗布泊开展野外科研工作所需的条件保障。

  罗布泊野外项目组提出的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特殊环境下配备特殊劳保物品;所应允许课题组根据野外条件要求购买相应防护物品:例如夏季防暑防高温物品,野外帐篷、特制耐磨结实的鞋子,及冬季防寒物品等;解决研究生或返聘人员在艰苦地区的野外补助;在特殊艰苦环境下工作,配备信号较强的电信手机,便于随时随地与大家联系;罗布泊干湖20000平方公里,除有个别生产钾肥的工厂外,其它区域均为荒漠无人区,希望配备特殊环境下开展科研工作的房车,保障科研人员的安全。




送课给项目组勘探队现场人员


与项目组成员现场进行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