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典型教育
题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怎样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拼搏创新、与时俱进,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李超岭用实行行动为我们做出了生动的回答。
2004年5月,李超岭博士一行4人造访了数据库建设有百年历史的英国地质调查局,李超岭博士向与会人员展示了中国自主开发研制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全面介绍了其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所有在场的英国专家都被牢牢地吸引住了,中国专家的软件系统开发水平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都为中国有了如此大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钦佩。
“开发思路正确,技术起点高,软硬件设计和配置先进,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3S集成程度、数据采集等模型以及实际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2004年3月以李廷栋院士为主任的15人专家鉴定委员会,对以李超岭为主的项目组开发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的评价。从此,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方法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不畏“不惑”闯“禁区”
“工作不止,探索不止”,这是对李超岭工作作风的最好概括,强烈的创新意识促使李超岭不断地向困难挑战,不断地向更高目标迈进。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这条“古训”,使多少人的后半辈子在碌碌无为中虚度!
然而,已过“不惑”之年的李超岭却作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开展对“计算机辅助区调填图系统”的研究,彻底改变传统地质工作“铅笔、记录簿、纸图”的野外工作方式,实现区调工作的信息化、数据化和现代化,这对搞地质出身的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挑战。计算机技术,这个高新技术的代名词、电子时代的宠儿,怎样把它引入传统的地质工作中,这是横亘在李超岭面前的一座大山。
他十分清楚攻克这个技术难题的价值和艰苦:论价值,这一课题的攻克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如果成功,将使我国传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生革命性变化;论艰难,李超岭心里清楚,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先行,其内容广泛复杂,涉及的信息种类多、信息量大、服务领域广,是各项地质工作的依据和基础。不仅如此,如何把地质工作与现代计算机应用结合起来,如何把地质语言与计算机语言结合起来,这又是一个涉及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系统、数学地质等几大学科的工作难题,在地质学界可以说是少有人涉猎的“禁区”,困难看起来似乎难以逾越。
但是,对于一个立志有所作为的地质工作者来说,这又是一个极大的“诱惑”。李超岭17岁成为福建地矿局区调队队员,跟着老职工跑野外,采样、填图,给师傅们打下手,他们以荒野为家,风餐露宿,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山泉,在雄奇的山脉、粗犷的河流、浩瀚的戈壁、深邃的荒漠,都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和足迹。没有牢骚、毫无怨言,老一辈地质工作者默默地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洒在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父辈们对地质工作的热爱、无悔和执着深深地打动着李超岭,怎样尽快使他们从那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尽快使中国的地质工作者跟上信息化的步伐,用上现代化的装备,这是李超岭心头沉甸甸的愿望,也是使李超岭坚决投身到计算机辅助区调填图系统研制上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这样,他义无返顾地走上了这条用艰辛、汗水铺就的科研之路,这一走就是6年。
“寂寞战场”作奉献
没有硝烟,没有炮火,也远离了城市的嘈杂和喧闹,这是一个寂寞的战场。没有敌人,没有牺牲,却要付出无数的心血和辛劳,这是一个奉献的战场。
1999年,李超岭和项目组成员踏上了攻克这一科研难题的艰难征程。
为深入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流程,使开发的软件更符合野外地质技术人员的工作需求,李超岭与项目组经常到野外第一线,边试验、边改进软件,连续在野外工作一两个月是十分平常的事。野外工作环境的艰苦和任务的繁重,再加上长期的计算机工作对人的脊椎,颈椎,腰部等损害很大,使李超岭早早就落下了腰疼的毛病。2002年,正当项目进入攻关的关键时期,李超岭却由于劳累引发了腰疼,为抢时间、抓进度,李超岭硬是强忍疼痛坚持到办公室做研究。从家到办公室平常10分钟的路程,李超岭却艰难地走了近1小时,他脸色煞白,全身是汗,几近虚脱,却咬牙坚持,一步一步地走向他眼中的“圣地”──办公室的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在去黑龙江进行野外调查时,腰病的疼痛几乎让他动弹不得,寸步难行。李超岭躺上了手术台,可他心中挂念的却是他的研究,他的项目,朦胧间,又觉得那些代码在眼前闪烁。经过手术,医生嘱他卧床休息两周,但离开他的研究课题,离开与他朝夕相伴的电脑,简直要了李超岭的命,这比腰疼更让他难受许多。他只在床上躺了不到一星期,便强忍疼痛,抱起脑,坚持做程序、整理资料,一头扎进了他的科研项目……
刚上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他就有头疼、恶心、嘴唇发紫、脸庞发肿这些高原症状,但他却默默忍受着,第二天就带领野外地质队员一起跑路线。晚上,回到驻地就开始忙着调试仪器、给仪器充电、整理当天的资料、考虑第二天的任务,这些常常使他一整夜都无法休息,天刚蒙蒙亮,他又与他的同事们一起奔走在高原的路途上。同事们说,“像他这样玩命的人现在真是少见。”
在解决编程程序时,李超岭由于连续几天都没休息好,一次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似睡非睡间,他猛地一惊,突然想起了几个数据,立刻清醒了,赶紧在电脑上忙碌了起来,等他处理完这些的时候,天空已微微地透出了黎明的曙光。又是一个不眠之夜,陪伴他的只有桌上发出“翁翁”声的电脑……
平时,工作、学习几乎占去了李超岭所有的时间,出野外做研究更是家常便饭,使他很少顾及家庭和亲人,往往一出门,十天半个月杳无音讯,家人为他担惊受怕,父母们也常常抱怨,“怎么老出差”。想到这些,李超岭心里总是怀着深深的歉疚之情。但他深知,只有自己不断在科研上、学术上有所建树,有所作为,才是对这个家的最好回报。正是凭着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李超岭在地质信息系统领域这个寂寞的、奉献的战场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由于李超岭工作卓有成效,曾受到国家、福建省、国土资源部的表彰,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先进归侨侨眷;福建省青年科技标兵、劳动模范、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国土资源部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99年作为福建省劳模代表与全国百名劳模参加了国庆50年观礼活动。
刻苦攻关铸利剑
“创业有艰辛,苦战能过关。”李超岭深信只要付出努力,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关。
课题组刚刚成立,对攻克课题所需的专业知识需要即刻补充,李超岭只得边干边学。几年的时间里,李超岭先后自学、钻研了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系统、数学地质、固体矿产勘查、现代地层学、找矿勘探学、多媒体技术、3S与4D技术、多源地学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模型与集成技术、数字填图技术等近11个学科的有关知识,阅读了上千万字的科学著作和国外文献,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撰写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和研究构想,使自己很快掌握了所需的相关知识。为了攻克这一科研难题,李超岭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双休日,他的喜怒哀乐与他的研究工作融为了一体,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了这个科研难题上。
我国的地质情况相当复杂,怎样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地质工作结合起来,是以软件开发人员的习惯为主还是以地质技术人员的工作习惯为主来设计程序,这是李超岭项目组需要理清的第一个思路,需要攻克的第一个难题,也是系统成败的关键!没有参考资料,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他们慢慢摸索着,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在项目组讨论会上,对软件人员设计的一整套繁琐的数据采集表格,项目组成员们更是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李超岭结合项目组成员的有关意见,经过充分的思考、酝酿,提出了以野外地质技术人员这一课题成果的直接使用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地质技术人员的工作习惯,计算机技术为其服务的设计理念,课题的思路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充分的准备,李超岭和他的课题组开始对遇到的实际问题发起了一次次冲击。
在青藏高原昆仑上4000多米的帐篷里,李超岭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找到了地质调查与填图野外数据获取技术的核心──PRB(p-point;r-route;b-boundary)理论体系及其相应的数据模型,实现了野外路线观测过程数字化描述;同时,基于数字填图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地质调查与填图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流程、基于GIS理论与应用技术,建立了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为完成这项研究,李超岭和他的同事曾把汗水洒在福建、江西、广西炎热的丛林中,足迹留在了海拔4900米的青藏高原、黑龙江的大兴安岭上。在湖北东山地区,手拿高精度的现代化仪器,身穿破旧的工作服,曾两次被在此进行军事演习的国家安全局抓走;在甘肃的黄土高原,高原的烈日与炎热使他们呼吸困难,汗湿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紫外线的强光灼伤了皮肤;在大兴安岭地区,处处是茂密的丛林和沼泽,步步是险情……
然而,李超岭和他的同事们无悔的付出终于迎来了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这一研究成果的问世,“改变了地质工作传统的工作效率和劳动强度;改变了传统的地质成果表现形式;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全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其提出的PRB数字填图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不仅申请了专利,还被评为2003年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十大新闻之一,这或许正是对他们的最高评价。在国土资源部“九五”科技总结表彰大会上,研究成果被认为“展示了21世纪地质工作者的新形象”,得到了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
满腔热情为事业
多少年来,李超岭把地质事业放在第一位,淡泊名利,痴心科研第一线,把一腔热情都献给了热爱的地质事业。
李超岭有许多跳槽、出国的机会,但就是那一颗热爱地质事业的心,一次又一次地把大好机会放弃了。90年代中后期,正是计算机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按照当时的情况,有许多大学、武警部队、冶金部门以及计算机公司等都想“引进”这位人才,但李超岭没有为之所动,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是地质人的后代,我热爱地质工作这份事业。”
李超岭在福建工作时,曾担任福建地矿局新华夏电脑有限公司总经理。期间,公司每年能向单位上交好几十万的利润,而他这个“大老板”月薪才1000多元。于是就有人提出,在工资和奖金分配上应该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要给李超岭增加工资和奖金,但他却坚决反对,再三郑重表示:决不多拿一分钱!也有公司提出要以每月8000~10000的元高薪聘请他,都被李超岭婉言谢绝了。他曾对同事说:“自己是‘老地质’的后代,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把自己从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培养成计算机硕士、地质学博士,我怎么能为了高薪而离开我的事业,离开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呢?”为此,他白天工作,夜晚加班,继续当他月薪才1000多元的“大老板”。
98年的时候,李超岭在美国的妹妹想到国内挖掘一批计算机人才,极力劝说李超岭前往,但李超岭说,我不想离开这儿,这儿有我的事业,有一批为地质工作献身的同事,有不错的为地质事业奋斗的环境,离开这些人和环境,自己的事业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自己的人生也许就会无所适从了,我只想踏踏实实地把区调工作往前推进,实现自己改变地调工作传统工作手段的愿望。1999年,通过前期工作的积累、立项、论证,李超岭拿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科研项目“计算机辅助区调填图系统”,为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找到了载体。
李超岭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地质事业中,不计报酬,不计得失,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从国外出差回来,来不及倒时差,第一件事就是钻进他的办公室,为两天后要进行的国家863项目的汇报准备材料,整整36个小时几乎没合眼。李超岭所在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工程室主任杨东来告诉我们,“他经常一天的工作时间在15、16个小时左右。”“不论在什么职位上,人是要干事的”,这是他对事业的一种理解。“敬业、学风很正、耐得住寂寞、敢挑重担、干得永远比说得多”,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他身边的年轻人是这样说的:李老师默默地做着一切,没有杂念,没有私心,从他身上真正体会到了“敬业”两个字最深层次的含义。
不懈努力求真知
从初中文化水平到地质学博士,从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到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数字化的带头人,他用进取之心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十几年的项目研究工作使李超岭感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知识经济的社会里,没有知识的更新、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科学方法论的支撑,没有崇理求实的素质,很难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学习,不断地学习成了李超岭各项工作的动力所在。
李超岭参加工作时,正逢“文革”后期,当时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是他从风餐露宿的“老地质”们身上得到了一种启示:那就是不论干什么都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于是,他工作不久就积极参加了局、队组织的“7·21大学”的业余学习。之后于1979年报考了电大,成为福建省第一届电视大学毕业生,具有了大专学历。文化知识为他插上了搏击科学长空的翅膀,但他深知学无止境。要实现地质工作的现代化,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
李超岭发奋了,他在工作中不断自学新的知识、跟踪最新的软件技术发展潮流。通过自学,熟练掌握FORTRAN、VC、TC、WINDOWS
CE等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开发、ARC/INFO及有关GIS系统软件开发。李超岭坚信实践出真知,大胆地探索着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经过刻苦学习,1999年获得了中国地质大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硕士学位,2002年又获得了地质学博士学位。
从初中文化水平通过不间断的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个计算机学硕士、地质学博士,并真正把计算机的应用与地质工作相结合,推进野外地质工作的现代化和有关工作成果的数字化。追寻李超岭这些年来的奋斗轨迹,他那看似朴实无华的一言一行,却象地下宝藏一样闪烁着动人的光彩。
随着学业的进步,知识的丰富,实践的积累,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满腔热情,他迎来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果:获地矿部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2项;第二届福建青年博览会金奖1项。有3篇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英文稿),几十篇论文分别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还出版了专着1部,与他人合作3部。
李超岭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不会唱歌,不会打麻将,不会喝酒,不会抽烟,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他。有限的空余时间多用来看书、做研究、搞编程。他夫人的一句话也许可以帮助你了解他究竟是怎样忘我地工作的,“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先打开桌上的电脑,然后才是洗脸、刷牙。”有人曾问他累不累,他也只是微微一笑,“真的没什么,一个人真正钻进工作中、学习中去的时候,所有的苦与累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很朴实的言语,却让人由衷的敬佩。
团结协作创佳绩
李超岭是成功的,支撑他的有一个温馨的家,更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与同事,他们不畏艰苦,勇于拼搏,无悔奉献,为共和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地质学界优秀的科研技术带头人,李超岭在自己奋力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时刻不忘与他并肩作战的同事和培养后继人才。他常说,一种新技术的产生,一个新课题的研究,需要一个团结的群体共同奋斗,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2004年6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向科技部汇报关于国家863项目“基于SIG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与应用服务”的进展情况。李超岭作为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聆听着李超岭对项目如数家珍般的讲述,和他并肩战斗和工作过的同事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一个又一个鏖战攻关的不眠之夜,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在昆仑山下的帐篷里,在挑灯夜战的营地里,在矿区简陋的宿舍里,都留下了他们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的身影……
一次,在成都郊区的一个山沟里准备第二天的野外实习,由于背景地形图配准遇到了问题,很有可能影响教学任务的整体安排。当时山沟里气温很低,大家又都没穿厚衣服,并且工作环境也很差,在这种条件下,大家抱着“不解决问题就不睡觉”的态度,互相讨论、认真分析原因,一起干到了凌晨两点多,终于在大家的互相配合下,解决了难题。他们和衣小憩了几个小时,在早晨5点多,就起来跟随实习队伍上山了。
在项目研究初期,由于一些思路需要理顺,一些理论上的认识问题个人之间存在偏差,项目组人员经常为了确定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互不相让,面对这种情况,李超岭都能平心静气地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李超岭曾经动情地说“没有项目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没有他们的辛劳付出,就没有这个研究成果的问世。”
平时,李超岭是轻易不向领导提什么个人要求的,但是2003年的一天,他却急匆匆地去找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高谊明。原来,他听说自己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请求领导把这一荣誉授予更年轻的党员。他说,那些成绩决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项目组和中心整个团队精神的体现;加班加点干工作的也不只是我一人,我们项目组的许多成员都是这样的,他们有时一干就是30多个小时没合眼啊!
一说起项目组,一说起他的同事们,李超岭就激动不已。他不只是一次地向人们表示,我和项目组的同志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这是我们的“缘分”;有这样默契的伙伴,有这样关心支持我们的领导,有这样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有这样步调一致的团队精神,这是我的“福份”!这种“缘分”和“福份”是用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
现在,李超岭又开始忙着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仪的推广工作,为此,他编写了多套培训教材,他南下北上,不辞辛劳,组织举办培训班10余期,受他直接培训的人员多达500人。每次培训,他都耐心讲解,课后利用休息时间认真解答各种问题。跟随李超岭出差的小刘就深有感触,他说,“在出差培训期间,李老师从来没有在晚上12点以前睡过觉。因为用户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要提出很多意见,李老师白天忙着讲课,晚上就针对用户的意见对软件进行完善。有时候我一觉醒来,还看到李老师在灯光中面对着成千上万行代码,蹙眉沉思。”这种忘我的工作态度也正深深地影响着他身边所有的人。
李超岭感激他的同事,感激他的团队。也许,李超岭并不知晓,他的所言所行,他的所作所为,更是在深深打动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因为,从李超岭身上,人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干事业的人,什么样的党员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党员,什么样的步履才是真正地、坚定地追寻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脚印奋力前行。
在李超岭的带领下,这一科研群体正催马扬鞭,勇敢地向着地质信息的前沿技术领域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