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典型教育
“老一辈地质调查工作者所承担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像一座大山时时压在我的心头,也时时鞭策着我——彻底改变传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式,实现区调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让广大地质工作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用上现代化的装备。这就是我的梦想。”李超岭说。
李超岭出生、成长于一个地质工作者家庭,从事的职业也一直是地质工作,对于野外地质调查,李超岭自然深有体会。他刚参加工作时只是中学文化程度,为了梦想,他边工作边学习,通过努力成为了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很快又拿到了地质学博士学位。为了梦想,他拒绝了多家公司的高薪诱惑,放弃了出国发展的机会。为了梦想,他带领研究队伍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边工作边分析研究项目的可行性。为了梦想,他长年不辞辛劳。2002年,正当野外地质信息技术采集系统项目进入攻关时期,他由于过度劳累引发腰疼,但他强忍疼痛坚持工作。在黑龙江进行野外调查时,他的病情加重,被迫上了手术台。手术后,他休息了不到一周就重新回到电脑前,做程序,整理资料。近十年来,他几乎没有休息日,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
多年来,李超岭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和省部级不少课题。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理论与技术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正因为如此,李超岭为保持每一个研究项目的先进性,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心血和努力。他曾说:“只有不断挑战自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才能不断地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有志者,事竟成。李超岭主持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终于取得了成功。正如有关专家评价的,这一系统“改变了地质工作传统的工作效率和劳动强度,改变了传统的地质成果表现形式,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全数字化的表现形式。”
2004年5月,李超岭和他的数字填图研究团队访问英国地质调查局,在李超岭向他们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介绍了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之后,在场的英国专家们都为中国有了如此大的进步,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他们而感到由衷的钦佩。
李超岭和他的团队研究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引起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这项成果已经投入应用,一代人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