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典型教育

半个世纪的盐湖情结——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

发布时间:2005-05-26


  郑绵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郑绵平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仅4天他就作为盐湖普查组的成员奔赴青海柴达木盆地。从此,他与盐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绵平对盐湖的研究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近50年的时间里,郑绵平一次又一次进盐湖,足迹遍及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行程相当于3个两万五千里长征,对该区域100多个盐湖进行了深入考察,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的双腿至今还留着盐湖结晶划破的疤痕。同事们都说他是“为盐湖而生的”,是“拼命三郎”,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青藏高原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翻车、断水、雪崩、龙卷风……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哪怕一次普通的感冒,都可能让人永远留在高原上。郑绵平就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56年~1957年,郑绵平参与发现、评价了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青海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为缓解我国急缺钾肥与建立陆相成钾理论作出了贡献。20世纪70年代,他就预测罗布泊会有钾盐。1989年,他三次率队赴罗布泊考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罗布泊中心。预见得到了证实,罗布泊的卤水含钾达到工业品位,并首次发现了钾盐矿物。这是地质学家第一次进入罗布泊腹地。2001年~2003年,年近七旬的郑绵平还多次带队到藏北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

  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郑绵平创立了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盐湖学,为推动盐湖科学的综合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还首次将构造地球化学观点用于总结盐湖矿床形成规律,提出“断块控制湖盆迁移”、多级盐湖盆地成盐模式及其成矿系列理论,有效地指导了硼、锂等盐湖矿产的勘查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他两度率队到扎布耶盐湖考察,在湖中发现了天然碳酸锂,并命名为扎布耶石。这一发现解开了长期悬而未决的盐湖微细沉积锂赋存状态之谜,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关注。经推算,扎布耶盐湖蕴藏的锂、硼、钾等矿产总价值在1500亿元以上,被称为是一个“用斗量金的金湖”。为开发扎布耶盐湖,郑绵平曾尝试过十几种不同的碳酸锂提取技术,最后找到了一种低成本技术,为成立西藏扎布耶锂业高科技公司提供了主要技术支撑,也为我国重新占领国际锂盐市场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在郑绵平的努力下,年产5000吨碳酸锂的扎布耶提锂项目现已成为国家“十五”西部开发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并已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在,一座现代化的盐湖城正在高原崛起。

  正是因为郑绵平坚持地质科研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着力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专利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走出了一条从勘探到开发再到市场化的成功之路,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西部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青藏高原的干部群众都说:“郑教授是我们西藏矿业者心目中的丰碑。”

  1996年,郑绵平在西藏拉果错发现了较大规模卤虫品系,每克卤虫(干体)中含脑黄金40多毫克,比美国大盐湖卤虫品系高十多倍。通过对众多盐湖的考察,他大胆提出了“盐湖农业”的概念。他建议发展我国盐水域水产业和其他食品业。他的创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投入盐湖研究的行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称赞道:“盐湖农业是21世纪的产业。”现在,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政府都把盐湖农业列入了发展计划。

  郑绵平不仅是一位院士,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十分关心和支持党组织的工作,在他亲自带队到西藏羌北无人区进行科考时,他提议成立了野外临时党支部,并在工作之余协助支部书记多次召开党支部会议,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号召党员发扬老西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