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典型教育
她从1987年离休至今,在18年时间里,发起、组织、联系老校友、老同事近3000人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先后在云南、四川、河北、河南、北京、广东、山西、陕西、浙江等省、市捐建了23所希望小学。为了了解捐款使用情况,也为了向捐款人反馈信息,她每年都要自费走访其中的部分学校。
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一项光荣、崇高但辛苦、繁琐的事业当中,18年如一日。她,就是地质出版社离休干部关英。
1989年,关英陪老伴回浙江台州中学,发现学校办得很好,培养了不少有出息的孩子。他们很高兴,表示也想为母校作点贡献,可当时他们的全部积蓄还不足8000元。于是,他们向亲戚借了两千元,凑够一万元,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当年年底,他们还完两千元债后,全家只剩下160多元钱了。但关英老人没有因此而后悔。此后,她每年都要救助一名失学儿童。
关英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才会高。1994年12月20日,一个严冬的晚上,关英与几位西南联大的校友相聚一堂,聊起了曾经一起学习过的地方,谈到那里的人们依旧贫穷,很多孩子因为没钱上不了学。越说大家的心情越沉重,他们坐不住了,提出要为当年西南联大所在地建一所希望小学。可是,按照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要求,建一所希望小学需要20万元,这个数目对于当年工薪阶层的离退休老人来说可谓是巨款了,大家顾虑重重。关键时刻,关英老人说:“我一想起这么多孩子失学,心里总不是味道。干!大不了撕破老脸,挨门挨户去要也要把学校建起来。”在关英的带动下,校友们纷纷表示愿意跟着干。当晚,他们草拟了一份倡议书。倡议书发出后,很快就得到了100多位校友的支持。于是又有了“为捐建西南联大希望小学筹款告校友书”,先后向海内外发出近4000份。告校友书发出后短短三个月,就收到了70多万元。
作为发起人,关英同志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繁重的捐款组织管理工作,但她从不说累。为了不负老校友的重托,关英等人成立了两个捐款管理小组,一组负责收款,另一组负责监督。他们要求捐款人在寄款给收款组的同时寄一封信给监督组以资对照,对上的就开收据,给捐款人寄出。事情往往不那么顺利,有时捐款人忘了给监督小组写信,有时汇款单上没有留附言,她就不得不一遍一遍地查找核对。有一次,在美国的一位校友来信,说随信寄来300美元的支票,但信封内只有信函并无支票,她立即自费发了越洋传真询问,不巧这位校友不在家,她只得给在美国读书的女儿打电话,让女儿帮助联系。十几天后,那位校友寄来了支票,她才放心。有一次在结算时,发现现金比账面多100元,她同老伴和女儿反复查对捐款、收据、存根、信件,用了三天时间才查出了问题,原来是收到200元捐款,只给捐款人寄了100元的收据。
为了及时、准确地接收到捐款,几经周折,关英在学院路邮局开了户头,后来又联系了几家邮局和银行,每过两三天,她都要从清华骑自行车去取汇款单。由于患白内障,她眼神不好,一次骑车去银行时掉进了地沟,休息了多日才养好伤。1995年的几个月里,她晚上12点以前没有睡过觉。双眼患有白内障的她经常是戴着老花镜,一个数一个数地对,一笔账一笔账地算,直到准确无误。正如一位校友来信所说:“为我们的这些微薄捐款,你们多次发通知,写报告,给我们精神回馈,真使我们不安。国内向我们发动过的捐款很多,但没有一次结果如此圆满,交代如此完整,成绩如此辉煌!”
为了尽量节省办公费用,她去银行、邮局取款、存款舍不得打车,又怕钱丢了,就只好把钱包上好几层,大热天也得穿得厚实些去挤公共汽车,每次老伴还跟着做保镖。乘车人只看到这个怪老太太的样子可笑,却不知她“腰缠万贯”。
1999年7月,关英了解到云南凤庆县麻风村因村中麻风病人孩子很多,没有小学,只有一个1至3年级的教学点,因无教师,很不正规,适龄儿童到外村上学也被拒收。她经过种种努力,把离这个村最近的松林村小学改建为马海德希望小学,并规定优先接收麻风病人的孩子就读。但是,村民因为生活困难,依然无法送孩子上学,她就动员家人和同学捐款建立了麻风病人后代专项助学基金,从2000年开始共先后资助了4批30名学生,对每个学生每年资助600元直至小学毕业。
在关英同志的影响下,地质出版社的离退休人员和在职的干部职工都积极投入到献爱心的行列中,离休干部李顺昌、许冀闽同志就是其中的典型。李顺昌同志离休后为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学生捐款已达3.5万余元,解决了26名学生的上学问题。许冀闽同志已是85岁高龄,但是也积极参与捐建活动的倡导、组织和实施。